老宋堪稱他們單位的“不倒翁”,很早就當上了科長,雖業績一般,但由於其出眾的人緣及公認的“老好人”形象,曆經數任領導,幹得安安穩穩。但在這次機構改革中,他卻明顯感覺到了危機:年齡不占優勢(已四十有五),加上自己那不能提的學曆,還有自己科裏那一般的業績。再者,科裏的幾個小年輕那蠢蠢欲動的態勢更令他不安(他們一貫對他平庸的才能頗有微詞)。他再也坐不住了,開始四處打探消息,科裏的工作也一落千丈,科裏的職員怨聲載道(這也直接影響他們的上崗)。對此,他不像以前那樣四處安撫(這本是他的強項,科裏的人能安於現狀數年就是明證),而是聽之任之。最後的結果令他沮喪:他果真下崗了。但隨後傳出的內幕信息更是令他目瞪口呆,後悔莫及:局裏原本想發揮他的優勢讓他到工會去工作,但後來由於科裏的人對其意見太大而作罷。現在的老宋總是在想:如果能再最後堅持一下……老宋的事就是由於其過度的焦慮造成的。本來,下崗的事輪不到他頭上,純屬杞人憂天的他最終由於自己不能善始善終而下崗,確實可惜。當然,這裏並不是說不應有一定的危機意識,而是應該保持適度的警覺並更加努力地工作。
正確麵對下崗現象。市場經濟體製的實行、競爭的日益加劇,使得下崗失業這一現象不可避免。但下崗隻是對無能者的淘汰,隻要你處於合適的位置並已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績,是沒有必要憂心忡忡的。即使自己由於不可抗拒的因素下崗(如由於領導的無能而導致公司破產等),也完全可以憑自己的能力重新找到新的工作。
不要自暴自棄
自暴自棄的心態在下崗者中較為普遍,特別是那些已到中年的下崗者更是容易這樣。他們或出於“是由於自己不行才下崗”的心理;或出於對自己沒有一技之長的擔心,下崗後不能積極地麵對生活,在下崗的陰影中苦苦掙紮,甚至從此沉淪下去,給家庭、社會造成沉重負擔。
某機械廠的崔某、趙某是一對多年的老友,由於企業效益不佳,最近雙雙下崗。下崗後的崔某整日唉聲歎氣,感歎自己運氣不好,怎麼在這樣一個倒黴的單位上班;又哀歎自己的能力不行,不是還有人沒下崗麼。於是乎整日借酒澆愁、渾渾噩噩,下崗一年多了還是窩在家裏,形同廢人。而趙某就不同了,在同崔某一樣頹喪過幾天以後,他迅速振作起來,發揮自己的烹飪特長,用自己的下崗安置金開了一家“下崗職工飯館”。憑其起早貪黑地操勞、低廉的價格、過硬的飯菜質量、優質的服務,他很快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一年下來,也取得了可觀的收入。
同是下崗工人,命運何以不同?原因就在於趙某能迅速振奮精神、發揮自己的特長,並通過自己的辛勤工作,重新獲得新生。而崔某則恰恰相反。其實,若單論廚藝,趙某還不如崔某,趙某是在崔某的影響下才學會做菜的(他們經常一起喝酒,不善廚藝的趙某深感不便,才在崔某的幫助下開始學廚)。但不同的是,崔某下崗的同時也把信心丟了。
正確地評價自己。下崗隻能說明原來的工作不適合自己,不能發揮自己的專長,不能說明自己一無是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能因為下崗就輕易地否定自己,而應努力地去嚐試新的工作。隻有這樣,才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不能死要麵子活受罪
愛麵子的心態較多出現在原來有一定地位、有一定學曆的下崗者身上。他們本來具有比一般下崗者更為優越的再就業條件(如相對多的管理經驗、相對高的文化層次等),但卻由於其所謂“放不下架子”的心理作祟,在再就業的過程中更為不順。
大學畢業的劉某,出身書香門第,供職於某大型公司,生活一直無憂無慮,也養成了他“高人一等”的優越心態。但不曾想,剛過而立之年的他,卻由於公司的破產而下崗了。下崗後,他也嚐試著重新尋找工作,但他尋找的隻是他認為與其原來的職位相稱(他本來是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與其大學畢業生身份相稱、與其書香門第相稱的職業,對一般的工作則不屑一顧,自然,他屢屢碰壁。當他發現原來在公司時許多不如他的人正在幹著比較體麵的工作時(他卻不去想別人是經過了怎樣的努力才達到這一步的),更堅定了他“一步到位”的心理。結果,直到如今,他還隻是靠父母的接濟度日。
其實,放不下“麵子”的劉某恰恰丟了“麵子”。擁有一份正當的工作,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是最有麵子的事。大學畢業生的身份、中層管理者的地位、書香門第的出身,隻能說明你的過去,並不能說明你幹什麼樣的工作才有麵子。如果劉某能拋棄自己這種不正常的心態,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做起,是不難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的。
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工作本身無高低貴賤之分,無尊卑優劣之別,隻要這份工作能充分發揮你的才能,這就是一份好工作,而且你也能做出好的成績,並且憑此贏得人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