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事令人惋惜。他錯就錯在選擇錯了“參照係”,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由於他的眼中隻有成績最好的同學,隻把自己同他們相比,當然是越比越沒有信心。如果小明能以一種“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學習成績,看到自己已經盡了力,並已取得了進步,然後繼續努力的話,事情完全會是另一種結果。
要善於正確地評價自己。在努力學習的同時,要善於評價自己的學習,要從多種角度對自己進行評價:既進行縱的比較——同自己以前比,也進行橫的比較——同其他同學比;既同好的同學比,也同差的同學比。隻有進行了全方位的比較,才會對自己做出客觀的評價,才能進一步促進自己的學習。
學習的厭倦心態
學習是一件非常辛苦、非常容易令人疲倦的事。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厭倦心理。在學習中,如果不能及時消除這種心態的影響,就會極大地影響自己的學習,影響良好學習效果的取得。
小苗原是個學習用功的學生,成績一直不錯,可在高考前的強化複習過程中,他卻沒能堅持到底,最後連高考也沒能參加。他在日複一日的學習中感到極度的勞累,雖然很想休息,但一想到嚴峻的高考形勢和父母殷切的目光,就放棄了休息的念頭。時間長了,他心裏極度倦怠,對書有了一種恐懼感,後來發展到一看到書就頭疼的地步,並整夜整夜的失眠。最後,他再也無法繼續自己的學習,在高考前夕住進了醫院。
小苗的悲劇在於他沒有認識到倦怠心理的消極作用。本來,身心疲憊的他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進行充分的休息,在此基礎上再開始學習。可他卻是繼續給自己“施壓”,進一步惡化自己的“厭倦心理”,最終導致身體不能承受,遺憾地放棄高考。
正視自己的厭倦心態,並及時予以調整。對學習的艱苦性要有清醒的認識,在感到學習勞累時,要學會適時地調節自己,要明白“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適時地放鬆自己疲倦的身心,隻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繼續學習。
自在生活最重要
曾經有人告訴我一件事,讓我很感動。他說他不知道到底什麼原因,一直很難記住自己女兒的麵孔。後來經過思考,才發現自己是在中學時讀到過一篇文章,文中談到愛因斯坦講過類似這樣的一句話:“如果一個信息很容易查到,就不要浪費時間去背它、記它。”當時,他受這句話的影響很深,甚至嚴重到連女兒的麵孔都會忘掉。
事實上,如果要了解一件事,一定要“熟背”,而且還要“整合”,讓它在我們的腦海裏變成強有力的電網,並讓它整體融入我們的生命,而不隻是片麵的知覺,否則就不能隨心所欲地拿來運用。
我們需要自由、自為、自在。
與自己相處人常說:商場如戰場。其實,人生又何嚐不是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勝利者固然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失敗者也未必都是草包。
但是,在所有的失敗中,最不經意、最不能原諒的是敗給了自己。
有一個古老的寓言,講的是一個剛剛成熟的青年,跟隨一群有經驗的獵人到森林裏打獵。在這次狩獵中,青年如果能打死一頭獅子,那麼他將從父親的手裏接過部落首領的職位。在前進的路途中,青年發現了一條小徑,小徑中草木茂盛、百鳥和鳴,一隻蜂鳥在陽光中跳著美麗的舞蹈。青年忘情地走啊,看啊,不知不覺中離開了狩獵的隊伍。時間一天天過去了,那些獵人們在森林裏捕獲了大象、野兔、老虎,戰果輝煌;青年則隨著陽光小徑來到了一個異常美麗的地方,他遇到一個褐發姑娘,並與她在鮮花和露水上麵成了親。數年以後,狩獵的部隊回來了,帶著豐碩的成果,青年帶著他的褐發妻子和初生嬰兒也回到自己的部落。酋長的職位被另一個捕獲獅子的人所得,這個青年永遠失去了領導這個部落的機會。人們不禁為他感到失望:他本可以成為一個和他父親一樣傑出的人物,一生輝煌,深孚眾望。可他放棄了這個機會,甘願作一個普通的人。但是這個青年似乎對這些並不在意,他精心地撫養嬰兒、愛護妻子,時常弄來一些小花朵插在牆上和妻子的褐發上,當有人向他提及他本應是酋長時,他也隻是溫和地一笑。
這個青年的專注與平靜令人感動,他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東西,也就能平和地對待自己的失去。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得到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失去,關鍵在於你是否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你渴望建立功名,你就得忍受情感的寂寞;如果你需要別人的承認來證明你自己,你就得花加倍的功夫去擺脫現實空間的束縛;如果你喜歡不拘一格的生活方式,你就得放棄隨波逐流的安全感……這些尖銳對立的兩極,怎樣和平共處,怎樣取舍,都取決於你的心,取決於你怎樣安頓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