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當個悠閑的快樂人(2)(1 / 3)

在十多年以前,有一首題為《再回首》的流行歌曲曾經在華語世界風靡一時,歌曲中有幾句歌詞唱出了人們內心的渴望:“再回首,恍然如夢,再回首,我心依舊,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是最真。”如果我們要活得輕鬆,我們就要以克服完美主義的思想傾向作為生活的目標。我們不是努力地把自己作為一個不斷地鞭策的對象,而是作為一個可以寬容的對象。不是把自己造就為一個完美者,而是首先承認自己是一個平凡者。不是要求你做一個像尼采所倡導的那種超人,而是先要求做一個平平常常的正常的普通人。

所謂“完美”,也就是如明朝學者呂坤說的那樣:“做第一等的人,幹第一等的事,說第一等的話,抱第一等的識。”誠然,向善之心,完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擺脫掉與生俱來的一些庸俗之氣和卑俗之氣,而向往一種高貴的生活,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能夠揚眉吐氣。像德國哲學家尼采說的那樣,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超人、一個人傑、一個英雄。這是人之常情。

不過,我仍然認為在現實世界中,要想獲得幸福的話,要想生活得充實的話,成為一個平凡者比成為一個完美者或傑出者,反而更能達到你的目標。如古人說的:“文以抽進,道以拙成,一拙字有無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樹雞鳴,何等淳樸氣象!”保持一種平凡的心態,往往使你有意外的收獲。

在今天,由於世事紛亂,世人皆忙碌於其中,“平凡”反而成了一種難以企及的境界。“平凡”包含著一層“既來之,則安之”的隨遇而安的動機。像佛學講的“隨緣”,儒家講的“素位”,都是要求世人以一種坦蕩的心胸去麵對紛亂的事世。因此,“一念求全而萬緒紛起,惟隨遇而安,斯無入而不自得矣。”“平凡”給人的安慰和滿足遠遠地多於“完美”給人的安慰和滿足。隻有領略了“平凡”的真諦,你才會感悟到本書中關於“快樂加減法”的諸多論述,即,“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盡嚐;千江月總是一輪月光,心珠宜當自朗。”又,“美女不尚鉛華,似疏梅之映淡月;禪師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蓮。”因此,“平凡”使我們得到一種自然而健康的美,一種真正由內而外的美麗。

“平凡”是一種中庸狀態,它介於一無所能的無為狀態和處處忙碌、時時操持的緊張狀態之間。因此,不要使你自己變得過於平凡,因為你可能已經不習慣於過淡泊安閑的生活。畢竟,在經過千辛萬苦之後,你還是品嚐到了甜美的勞動果實!像林語堂先生說的那樣,中庸的人是通情達理的人。

放棄吧!完美主義

也許,在人性的所有誤區中,完美主義或吹毛求疵是一種多少得到人們的認可的不良心態。與簡單、平淡、健康而快樂的心態相比,完美主義的心態往往給人帶來無盡的痛苦。這種心態主要有以下表現:某人孜孜不倦地追求著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要求自己達到盡善盡美,追求一種人格上的完美主義,不允許別人把自己看作是一個有缺點的性格脆弱的人。他害怕被人拒絕,被人拋棄,或者陷入孤獨之中。

他認為消極的情感是一場災難,他追求一種情緒上的完美主義。他必須時刻讓自己感到幸福和快樂,必須時刻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不允許自己有焦慮和憂鬱的心情。

他要時刻做到令人滿意,他要求時刻做到對人有求必應。如果有自己的親友遇到了困難而自己卻愛莫能助,他便感到非常的痛苦和內疚。

他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時刻保持高雅而優美。他追求一種行為上的完美主義,為了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他必須在他所從事的每一項工作上都有出色的表現。他不允許自己犯錯誤,認為失敗比死亡更可怕。他對自己過分地吹毛求疵,以為一個微不足道的汙點會玷汙自己的整個人生。他害怕批評,他斷定如果有人批評了他,那麼意味著他在什麼地方出了差錯。

他渴望找到一位完美無缺的伴侶,同其永遠保持一種稱心如意、兩情相悅的關係。隻有在得到了一個完美愛侶之後,他才感覺到世界的美麗和人生的完美。

他給自己確立了一個遠大的目標,如果他沒有達到那個目標,他絕不會原諒自己。

他不斷地鞭策自己,盡管他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他仍然覺得人生處處不如意。即使達到了一個目標,另一個更高級的目標也接踵而至。因此,他疲於奔命,很少體驗得到生活的歡樂。

他把自己劃分為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他對現實的自我感到並不滿意,於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千方百計地要把自己的現實自我隱藏起來,唯恐它被世人識破和戳穿。

他不斷地對自己的人生極限提出挑戰,他總是為下一個目標而活著。

他覺得自己長得太胖了,太瘦了,太高了,太矮了,太奇特了,並為此而感到自卑。

追求完美主義不是一種正常的心態,更不是一種完美的心態。一個人如果如上麵例子的主角般生活著,一定會活得很痛苦。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逐漸養成了這樣的信念:我們應該自始至終努力地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不幸的是,你的期望越高,往往失望也越大。由於對自己的要求過高,你給自己施加了過多的壓力,就會束縛住自己的手腳,迫使你最終放棄了努力,以致一無所成。相反,如果你減低了對自己的要求,不再對自己提出好高騖遠的期望,你的心情反而會舒暢起來,你也會覺得自己更有創造力。如莎士比亞說過的那樣:“最理想的境地總是不可達的,但是人們往往不知道應該退而求其次。”結果,你隻能被碰得頭破血流。因此,完美主義不是一種你應給予強化的心態,而是一種你應給予弱化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