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當個悠閑的快樂人(3)(1 / 3)

有一年春天,高爾基病倒了,沒有錢醫治自不必說,連吃飯喝水都成了問題。吃飯喝水,是人的一大欲望。沒有飯吃,沒有水喝,或者食物太少,填不飽肚子,就會受到饑渴折磨。古往今來,在饑渴麵前放棄做人的原則,自甘下流,以致偷盜、搶劫、詐騙,滑向罪惡深淵者確實不少。高爾基則不然,他始終堅持做人的原則,寧可做苦力,一天幹16個小時的活,也不讓口腹折磨波及心性,變成心性之害,給自己帶來恥辱。

這種身處逆境而能夠無愧無悔地立身於世,能夠遠離恥辱的人生態度,高爾基從小確立,並在後來的日子裏長期堅持。1884年,他來到喀山,一邊廣泛地接觸知識分子和貧民的生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一邊靠自學讀了許多書,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資本論》、《共產黨宣言》和普列漢諾夫的哲學和美學著作以及安徒生、巴爾紮克、大仲馬等偉大作家的作品。雖依然貧困,囊中無錢,遭人冷眼,甚至是親屬的冷眼,但他陷於貧困中不喪失氣節,不忘記誌向,不僅會在歡樂時微笑,也會在困難、挫折中微笑。命運絲毫不能妨礙他的歡樂,他每日裏除了辛勤工作便是苦讀。誠如他自己所說:“我撲在書籍上,像饑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這對於他爾後的文學創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後來,高爾基寫出了著名詩篇《海燕》和著名長篇小說《母親》、《童年》、《人間》和《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等,為鞏固蘇維埃政權,為發展社會主義的文化,獻出了自己的畢生精力。

即使麵對逆境,也要相信和理解你是你生命的主人,此謂人生大智慧。

你若能如此,無論在任何境況下,始終以命運主人的積極心態去懷抱希望,努力奮鬥,那麼,人生路上快樂的小鳥必將淩空高翔!

誰說命運不能掌握熟悉我國古代思想家的人,都知道他們曾經對“命運”這個詞十分青睞,並進行過一番富有哲理的思考和分析。

孔子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孟子說:“人生貴賤,各有命定。”

莊子說:“生死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

在我國漢代,有一篇《命錄》的文章,對命運下了定義。文中這樣寫道:“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有生死壽夭之命。亦有貴賤貧富之命。”

《命錄》的作者,是漢代大名鼎鼎的大學問家王充,他親眼目睹自己的生活的時代仕有遇否,農有水旱,商有盈虧,得失富貧福禍各不相同,於是有感而命筆,寫下了這篇著名文章,將人們的得失、福禍和成敗與否,統統歸之於“命”。

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命”作為一種文化的細胞,早已植根於芸芸眾生的心中。把仕遇、商盈、將贏、事成看成是命好或命運好,將仕否、商虧、將輸、事敗等等看成是命不好或命運不好。古人如此,許多現代人也概莫能外。

回顧曆史,麵對現實,確實有個“命運”的問題。認命、相信命運,作為一種人生現象,或作為一種人生心理的排遣,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它是社會生活中的客觀存在。眾所周知,人的生命曆程各不相同,也就是說,各人有各人不同的人生軌跡,各人有各人不同的人生境遇:有的人勤勞刻苦,奮鬥不息,卻不能夠成功;有的人少有求知之趣,缺乏奮鬥之心,反而能夠輕易地獲得成功,攫取財富、權力和聲名;有的人一生平淡無奇,安於現狀,不求進取,總疑天下皆負我;有的人積極向上,創造生活,雖幾經曲折,卻終於柳暗花明;有的人欲望有度,知足常樂,一生風平浪靜;有的人貪得無厭,私欲無窮,驟然之間境遇突變……在這些千差萬別的人生曆程麵前,有些人哀歎自己“命苦”、“命不好”,有些人哀歎蒼天的偏心,命運的不公,將自己的不幸全部歸結為天生和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駕馭,在運作,在安排,根本不去考慮“天時地利人和”諸種因素不可或缺,不去考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改變現狀的積極意義。於是,人們總喜歡好運、成功和幸福,而一旦某種挫折、厄運和災難來臨之時,又常常陷入痛苦和哭泣之中,將自己的不幸看成是命中注定,即早就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