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嚴格來說,真正富起來的隻是少數人,大多數人不過處於溫飽或小康之中,而且仍有相當一部分人處於貧困之中。請你實實在在地思考一下,究竟是不是這麼回事!
無數事實證明,富起來並非易事,就像那些征服珠穆朗瑪峰的登山運動員,吃力地爬嗬!爬嗬!爬嗬!向崎嶇的山路,向重疊的雪峰,向封凍的冰川……因此,致富確實不容易,而且少不了要積以時日。天上不會掉下餡餅,心靈躁動也無濟於事,要是一味盯著致富的果實,肯定忍受不了苦幹仍未脫貧的痛楚。安貧樂道的提出,正是建立在這個視角上。請注意,這裏所提的安貧樂道,並不是與致富相悖,更不是阻止你去勤勞致富,甘心於忍受沒有錢財、衣食不周的磨難,而是勸你心兒不要躁動,不要太急於致富,更不要因暫時無法致富就一蹶不振,長籲短歎,怨天尤人,躺倒不幹,或者自甘墮落,做出無恥勾當,滑向罪惡的深淵。
“我們說,致富難,但事實上,有些人不是一夜之間就暴富了嗎?”有人曾經這樣提出問題。不錯,這樣的事實存在著。但是,暴富的人是極少數,真正富起來的也不多。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雖然勤勞刻苦,奮鬥不息,但往往不能成功,往往與富起來無緣。於是,有許多人哀歎命運的不公,有許多人哀歎自己隻好認命,他們在一聲聲的歎息中,無可奈何地向命運妥協了,低頭了,消沉了,躺倒不幹了,更有甚者,去偷、去摸、去搶,去綁架、去殺人、去放火,那是可悲的。
因此,假如一味不安分,一味感歎“不公平”,一味抱怨“生不逢時”,那就肯定無法擺脫那些難以言狀的困惑。倘若你在茫茫大千世界裏,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正視不公現象,做一個順應世事、安分守己的平凡之人,安心於在貧窮中樂道,為刻苦學習、努力上進使勁,為埋頭苦幹做你自己應該做的事喝彩,那麼很快你就會從歎息搖首之中脫穎而出並找到快樂。
春秋戰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曆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特別注重教育,提倡老老實實的治學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並提倡“因材施教”。他門下有弟子三千,其中學得好的有72人,即所謂72賢人。這些賢人的出身各異,有來自名門貴族的富家子弟,也有來自農夫之家的窮光蛋苦孩子。而孔子最看重的得意門生,卻是著布衣草鞋的窮學生顏回。
顏回住在小巷陋室之中,一瓢水,一筐幹糧就滿足了。他一日兩餐,每餐吃一碗飯,喝一瓢涼水。艱苦的環境,並沒有使他改變初衷,更沒有使他改變自己的行為準則。年年、月月,他研究學問,興致勃勃、孜孜不倦,成績列在72賢人之首,深得孔子的愛戴和信任。孔子讚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正是看中了顏回這種貧窮而能安心的品性,所以才特別喜歡他,器重他,並把他樹為安貧樂道的典型。那麼,孔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孔子深知,貧賤的處境,往往會使許多人吃不了苦而放棄淩雲之誌,或在貧窮中哀歎命運不如人,或一蹶不振而喪失氣節,或去偷摸、去乞討、去寄食。而顏回卻不同,他能耐得住清貧,還能從中體會到樂趣,以樂觀的態度對待,實在難能可貴。所以,孔子才破例樹立他這個典型,其意是提倡一種美德,即在清貧的環境中能夠堅持自己誌向的美德。孔子認為,造物主的用心,就是要用貧窮來考驗讀書人。貧窮而能安心,不為名利所動,而且還能夠樂在其中的,才是真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