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當個悠閑的快樂人(4)(1 / 3)

許衡,是元代的一位賢人,他出身寒微,後來做了官,仍然不富裕,經濟沒有寬鬆的時候。但他為政廉潔,心中沒有個人的貪欲,沒有個人利益的爭拚,總是為國事而忘卻家事,為公事而忘卻私事,寧願自己過清苦的生活,也從不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錢財。一次,有人拿了一個金元寶送給他,可是他不接受,獻寶者驚詫地問他:“你知道這東西的價值嗎?”他答道:“知道,人家說可以買三匹絹,五畝良田。”獻寶者又問:“那你為什麼拒絕收下呢?”他聽了回答說:“我給自己立了一條規矩,不該我得的財,我不能拿。你留著用吧,我實在是用不著它。”還有一次,三伏天初過,太陽光好像火鏡的焦點,曬得路上的黃塵要發火。許衡與眾人行走於山間小道,處處幹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越往前走越使人喘不出氣。這時,他和同行者正巧看見不遠處有片森林,碩大的果實掛在枝頭上,隨風輕輕搖擺著,十分惹人嘴饞。於是,幾個人一哄而上,摘梨解渴,唯獨許衡站在那兒,絲毫不為所動。別人覺得好生奇怪,便問他:“這梨樹沒有主人,即使有也不在場啊!你為什麼不摘下幾個吃?”許衡卻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該亂拿。現在世道混亂,梨樹無主,但難道我的心也無主嗎?”這些曆史人物安於清貧的思想和行動告誡人們,一個人身處貧賤的時候,能夠安下心來,不喪失自己的誌氣,不為名利的事兒動心,而且能夠樂在其中,確是道德修養、品行人格上的閃光點,是導致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愈來愈堅強、愈來愈成熟的驅動力。

金蘭生在《格言聯璧》中寫下了這樣的名句:“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誌;賤不足惡,可憎是賤而無能。”

的確,貧賤是不應該引為羞恥的。因為人生在世,是貧是富,往往麵臨著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因素的牽扯,尤其受到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製約。客觀的因素是外在的東西,的機遇等往往是不可預料的,可遇而不可求的;主觀的因素,如個人的努力程度等是可以由個人掌握的。記得一位哲人說過:“好運與厄運不是聰明人能夠預見的,並非人人都有令人羨慕的機遇。有的人由於客觀的環境、條件和機遇的製約而清貧,沒有一絲一毫的羞恥可言。有的人則不是這樣,他們滿懷信心地走近命運之門,坐等好運來臨,而絲毫不作主觀努力,落得貧賤的厄運便怨天尤人,喪失誌氣,這才是可羞可惡的。”

所以說,貧窮而能安心的,才是君子的人生哲學。

一個人能否逐步擺脫貧困,能否創造有價值的人生,取決於他的精神狀態,取決於他自己;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就是一麵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也是一麵照出他人生價值的鏡子。良好的精神狀態,就是人生的精、氣、神。有了這種東西,才能領略創造輝煌的快樂。反過來說,沒有這種東西,誰能使一個人昂首闊步向前呢?

安貧也樂道

人生在世,隻要真實地活著,就不可避免地會圍繞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去活動,仕逐勢,將求勝,農赴時,商趨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然而,由於“天時、地利、人和”諸種因素的牽扯,有的人經過努力獲得成功,攫取了權力、地位和財富,有的人通過勤勞刻苦、奮鬥不息卻未能成功,無權無錢,經濟緊張,衣食不周,在物質生活方麵,困苦多多。麵臨貧困考驗,在清貧低賤的處境中,千萬別忘了講求“浩然之氣”,胸懷正氣,充滿豪氣,保持高尚的氣節和誌氣。

在世界文明史中,中華民族就是一個有著浩然正氣而又具有錚錚鐵骨的民族。縱觀其上下五千年曆史,無不銘刻著先哲和民族英雄們或在艱難困苦、或在窮困潦倒中,為著實現時代理想和自身的宏大誌向而撼天地、泣鬼神、警後人的足音與呐喊。這裏,僅列舉數則,以激勵讀者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