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放鬆情緒——為想象留一個特別的空間(2)(2 / 3)

從此,卜勞恩變得積極和開朗了起來。他日記裏的內容也完全變了:5月7日,星期二,今天又找了一天工作,雖然還是沒有哪家單位肯聘用我,但我從應聘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東西。我想,隻要總結經驗,明天我一定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5月8日,星期三,我今天終於應聘成功了,雖然是一份鉗工的工作,但我想,我一定能成為世界上最出色的鉗工。

一個人隻要具備善良、正直和寬容的性格,那麼便沒有什麼困難能夠壓得倒他。寬容別人、寬容生活,就是寬容自己,他,就是德國漫畫巨匠埃·奧·卜勞恩。卜勞恩1903年3月18日生於德國福格蘭特山區翁特蓋滕格林村,曾經在工廠當過鉗工,給報刊畫過漫畫,為書籍畫過插圖。而最廣為人知的是他的連環漫畫《父與子》。《父與子》的素材,大多來源於他和兒子克裏斯蒂安在一起的日子。卜勞恩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寬容的藝術形象,深深打動了全世界讀者的心。《父與子》被人們譽為德國幽默的象征。

後來有人采訪卜勞恩時問他:“聽說是一本日記造就了您今天的大師成就,這是真的嗎?”

卜勞恩說:“是的,確實是因為一本日記,但需要聲明的是,那個大師不是我,真正的大師是我的兒子——克裏斯蒂安。”

原諒傷害你的人

文/佚名

有人向大師請教:受人傷害了該怎麼辦。

“超越傷痛的唯一辦法,就是原諒傷害你的人。”大師說。

“這樣,未免太便宜他了!”

大師反問:“你真的相信,自己氣得愈久,對他的折磨就愈厲害?”

“至少我不會讓他好過。”

“假如你想提一袋垃圾給對方,是誰一路上聞著垃圾的臭味?是你。不是嗎?”大師說,“緊握著憤恨不放,就像是自己扛著臭垃圾,卻期望熏死別人一樣,這不是很可笑嗎?”

佛陀說:“以怨報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如果你想報複別人,最終受到傷害的必然是你自己,既然如此,何不更豁達一些、寬容一些呢?

琴聲是最好的教育

文/佚名

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在為人指導時,從來不說話。每當學生拉完一曲,他總是把這一曲再拉一遍,讓學生從傾聽中得到教誨。“琴聲是最好的教育。”他如是說。

他收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新生,在拜師儀式上,學生為他演奏了一首短曲。這個學生很有天賦,把這首短曲演奏得出神入化、天衣無縫。

真誠地發現和讚美別人的優秀之處,不怕自己丟麵子,需要豁達的心胸;實際上,這樣的人是不會丟麵子的,他隻能贏得更多的尊重。學生演奏完畢,這位大師照例拿著琴走上台。但是這一次,他把琴放在肩上,卻久久沒有奏響。他沉默了很長時間,然後把琴從肩上又拿了下來,深深地歎了口氣,走下了台。

眾人驚慌失措,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這位大師微笑著說:“你們知道吧,他拉得太好了,我沒有資格指導他。最起碼在剛才的一曲上,我的琴聲對他隻能是一種誤導。”

全場靜默片刻,然後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盛名之下的大師沒有擔心在大庭廣眾之下褒揚學生的高超會無形中降低自己的威信,他在擁有一流琴藝和一流師名的同時,也依然擁有磊落的胸懷和可貴的謙遜。這就是真正的大師。

偉大的俄羅斯體操名將

文/佚名

2004年8月23日,雅典奧運會男子單杠決賽正在激烈進行,28歲的俄羅斯名將涅莫夫第三個出場,他以連續騰空抓杠的高難度動作征服了全場觀眾,但在落地的時候,他出現了一個小小的失誤——向前移動了一步,裁判因此隻給他打了9.725分。

此刻,奧運史上少有的情況出現了:全場觀眾不停地喊著:“涅莫夫!”“涅莫夫!”並且全部站了起來,不停地揮舞手臂,用持久而響亮的噓聲,表達自己對裁判的憤怒。比賽被迫中斷,第四個出場的美國選手保羅·哈姆雖已準備就緒,卻隻能尷尬地站在原地。

麵對這樣的情景,已退場的涅莫夫從座位上站起來,向朝他歡呼的觀眾揮手致意,並深深地鞠躬,感謝他們對自己的喜愛和支持。涅莫夫的大度進一步激發了觀眾的不滿,噓聲更響了。一部分觀眾甚至伸出雙拳,拇指朝下,做出不文雅的動作來……

麵對如此巨大的壓力,裁判被迫重新給涅莫夫打了9.762分。

可是,這個分數不僅未能平息觀眾的不滿,反而使噓聲再次響成一片。

這時,涅莫夫顯示出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寬廣胸襟。他重新回到賽場,舉起右臂向觀眾致意,並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示感謝;接著,他伸出右手食指做出噤聲的手勢,然後將雙手下壓,請求和勸慰觀眾保持冷靜,給保羅·哈姆一個安靜的比賽環境。

涅莫夫的寬容,讓中斷了十幾分鍾的比賽得以繼續進行。

在那次比賽中,涅莫夫雖然沒有拿到金牌,但他仍然是觀眾心目中的“冠軍”;他沒有打敗對手,但他以自己的寬容征服了觀眾。

真正的寬容豁達,比一塊金牌更能體現奧林匹克的精神。

那棵大樹叫什麼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