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放鬆情緒——為想象留一個特別的空間(3)(2 / 3)

諒解可以產生奇跡

文/佚名

有兩個男孩兒,從小學到高中不僅在一個學校裏,而且在同一個班裏。倆人情同手足,終日相處形影不離。他倆都是獨生子,很得家長的喜愛。

一個星期天的清晨,他倆相約到海邊遊泳。夏日的海濱,細細的白沙柔軟而蓬鬆,藍藍的海水不斷地輕輕親吻著他們的腳背,吸引他們恨不得一下子投向大海的懷抱中。這對年輕好勝的小夥子互相比賽著向深處遊去。突然,風雲驟變,陽光隱沒在厚厚的雲層裏,那碧綠的海水頓時變得混沌黯黑。不一會兒,暴風雨便如同瀑布似的鋪天蓋地傾瀉下來,狂怒的海水發出呼呼巨響。這兩個小夥子在滔天的白浪中與危險苦苦地搏鬥著,他們剛剛遊在一起,就被一層巨浪分開了。他們高聲喊叫著,竭力保持聯係,同時,拚命往岸上遊去。風越來越大,浪越來越高了,海浪時而像無數隆起的小山,把他們拋向高空,時而又如凹下去的峽穀,使他們掉進無底的深淵。啊,一個小夥子仍在高叫著同伴的名字,卻怎麼不見回音?他心急如焚,拚命向同伴那裏遊去。人不見了!他不顧一切地喊叫著,尋找著,直到凶猛的巨浪把他打昏。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他得到的第一個消息就是好友不幸溺水身亡。後來,他傷愈出院了,但他心中的憂傷卻日漸加劇。是他主動找好友去遊泳的,是他沒把好友搶救出來。他失魂落魄地終日在海邊徘徊,向著一望無垠的大海輕輕呼喚著好友的名字,但是隻有那陣陣濤聲作答。

他來到好友家裏,請求伯母的寬恕。那失去獨子的母親悲痛欲絕,終日以淚洗麵,無暇顧他。他每次都懷著一顆負疚的心悻悻而去。

這種痛苦的心緒一直伴隨著他離開校門,走上了社會;為亡友而產生的傷感也注滿了他的新房,甚至在蜜月中也不時地影響到新婚的熱烈氣氛,這使新娘驚詫不解、思緒萬千。她看到丈夫總愛在海邊定睛佇立、神不守舍,便生氣道:“你總來海邊,那你就去跟大海一塊過日子吧!”一氣之下,便離家而去了。妻子的離去,使他陷進了更大的苦惱之中。

一天,有人輕輕地敲他的房門。來了兩個人,一位站在門外,另一位婦人進來,輕吻了他的額頭,親切地說:“孩子,還認得我嗎?”他抬頭一看,來的正是他亡友的母親。“伯母,想不到是您來了!”他驚喜地撲上去。婦人親切地撫摩著他的頭發說:“我的孩子,過去了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我曾經對你也不夠冷靜,請你多多原諒!”說著,兩行晶瑩的淚水無聲地流淌在她那蒼白的麵頰上。“伯母!我的好媽媽!”他再也忍不住了,痛悔和歡喜的淚水盡情地湧出。然而,這已不再是難過的淚水,而是互相諒解的熱淚。她冷靜了一下,說:“我今天來,是想對你說,我從你身上看到我的孩子還活著。你為他傾注了自己的哀思,我從你的情感中感受到人生的歡樂。讓我們互相諒解吧,讓我們如同一家人那樣互相體恤吧。我從你妻子那裏了解了你的感情,我覺得你是可敬的。但是,我與你、她與你之間還缺乏諒解的精神;現在,我把她找來了,願你們永遠相互體諒,互敬互愛,白頭偕老吧!”

從此,他心頭的憂慮消除了,小夫妻倆和好如初,相親相愛,他們還把亡友之母接來同住。

諒解可以產生奇跡,諒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損失,諒解猶如一個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複仇心理鋪就的道路。

對孩子要有更多的寬容

文/佚名

“對不起,您能聽一下這孩子的話嗎?”這是阿麗達在當百貨玩具櫃台工人時遇到的一件她一生都難以忘記的事情。

阿麗達被一位30多歲的母親叫住,有一位小學一年級左右的男孩兒緊張地站在母親身旁。那男孩兒像貝殼一樣閉著嘴,眼睛隻是向下看。

他母親以嚴厲的語氣說:“快點,這位阿姨很忙!”

阿麗達感到空氣驟然緊張起來,到底是什麼事呢?她一邊猜想著,一邊仔細看著這母子倆。

這時阿麗達發現那男孩兒手中握著什麼東西,他那雙小手還有點顫抖——那是件當時很受孩子們歡迎的玩具,這種玩具每次進貨都被搶購一空,而且被盜竊的數量不亞於銷售量。

“怎麼了,你說點什麼呀!”他母親很生氣,眼眶裏充滿了淚水,這時男孩兒已經上氣不接下氣地哭了。

阿麗達的心髒仿佛被猛戳了一下,阿麗達又一次麵向孩子,阿麗達想她必須要聽他說句話,阿麗達甚至感到這個瞬間可能會左右孩子今後的人生。

這時,男孩兒的手不自然地伸開,被揉搓得已破爛了的包裝中露出了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