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放鬆情緒——為想象留一個特別的空間(6)(1 / 3)

當小男孩兒在鬆軟的沙堆上修築“公路”和“隧道”的時候,他在沙箱的中間發現了一塊巨大的石頭,阻擋了他的“工程”建設。於是,小男孩兒開始挖掘石頭周圍的沙子,企圖把它從沙子中弄出去。雖然石頭並不算大,可是對於一個小男孩兒來說已經相當大了。小男孩兒手腳並用,費了很大力氣,終於把大石頭挪到了沙箱的邊緣。不過,他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力氣把大石頭搬出沙箱的“牆”。

但是,小男孩兒下定決心要把大石頭搬出去,於是他用手推,用肩拱,左搖右晃大石頭,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可是,每當剛剛有一點進展的時候,大石頭就又滾回原處。最後一次努力時,大石頭滾回來砸傷了他的手指頭。

在遇到困難,感到自己無法堅持下下去的時候,不妨試著轉變一下思路,嚐試其他的方法,或者向別人求教或求助。終於,小男孩兒再也忍不住了,大哭起來。其實,這件事的整個過程都被小男孩兒的父親透過起居室的窗戶看得一清二楚。就在小男孩兒哭泣的時候,父親忽然出現在小男孩兒的麵前。父親溫和地對小男孩兒說:“兒子,你為什麼不用盡你所擁有的全部力量呢?”

小男孩兒十分委屈地說:“但是,我已經用盡我的全部力量了。”

“不對,兒子。”父親親切地說,“你並沒有用盡你所擁有的全部力量,你並沒有請求我的幫助啊。”說完,父親彎下腰,抱起那塊大石頭,把它搬出了沙箱。

神聖的目標

文/佚名

1914年初,《泰晤士報》上刊登了這樣一則招聘啟事:

“應聘者即將參與極其危險的旅程:赴南極探險。薪酬微薄,需在極度苦寒、危機四伏且數月不見天日的地段工作。不保證安全返航,如若成功唯一可獲得的僅有榮譽。”

到底會有多少人僅僅衝著“榮譽”二字來應聘呢?招聘人沙克爾頓心裏還真沒有底。他在寫這則啟事的時候就想過:相對於“極度苦寒”、“危機四伏”和“不能保證安全返航”來說,這種“成功的榮譽”是否太空洞、太虛無縹緲了些?但他同時又想:一個看不到這種榮譽的人,他也不會具備足夠的勇氣和激情去挑戰那種極度的艱難困苦,去接受死亡的考驗。他覺得,在這則啟事裏,榮譽,比金錢、官位和美女更有感召力。

讓沙克爾頓深感欣慰的是,在啟事登出的短短幾天時間裏,受招聘啟事吸引的應聘者竟達5000人之多!這麼多的人來應聘,也讓沙克爾頓心裏的榮譽感更強烈更神聖了。

經過認真嚴格的挑選,沙克爾頓最後選定了27名船員,於1914年8月1日,乘木船離開倫敦,開始了前往南極探險的壯舉。但他們卻險些全軍覆滅。他們剛到達南極邊緣的威爾德海,船就深陷在冰川之中動彈不得,並隨浮冰在漫漫嚴冬中漂浮了10個月之久。就在夜夜攝氏零下幾十度的嚴寒中,聊以蔽體的小船也被巨大的冰塊壓毀。他們隻好嚐試徒步橫越冰雪到大海,但在“彈盡糧絕”體力嚴重不支的情況下,沙克爾頓隻得放棄繼續往前走,和船員們一起露宿在浮冰上。這一待又是5個月。在這些日子裏,他們什麼都沒有了,甚至連生的希望都已非常渺茫,但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團溫暖的火苗在閃動,在支撐著他們頑強地活過每一天——那就是一種神聖莊嚴的榮譽感。

最後,沙克爾頓帶著幾個人,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難,靠一隻22尺長的救生艇,橫渡了1300海裏的海麵,到一個設有捕鯨站的島上搬來援兵,才使所有船員活著歸來。人們仍然把他們當成英雄來看待,並且這樣評價他們:“這雖是一次失敗的航行,但卻成為了人類曆史上英勇和頑強的典範。”而支持他們走過這一艱難曆程的,除了那些被他們用來充饑的冰雪和企鵝肉,就是那種在許多人眼裏一錢不值的榮譽感了。

為了一個神聖崇高的目標而舍生忘死排除萬難的人,常常能夠成就偉大的事業。

投降並不是可恥的

文/佚名

多年前,蝸居台灣的何應欽以一級上將的身份跑到荷蘭旅遊,荷蘭國防部接待了他,並帶他參觀了荷蘭的國防設施。參觀完畢,荷蘭人又做了一個國防簡報,向何應欽展示了一旦戰爭爆發,他們將如何應對的計劃,這份計劃之縝密、全麵讓何應欽咋舌。但更令何應欽驚訝的是,他看到了一份更詳細的計劃,而且被放置在所有計劃中最顯眼的位置,以突出它的重要地位,這個計劃的名稱叫《投降計劃》。何應欽表示很不理解,他說,在中國人眼裏,投降是可恥的事情,是被所有人看不起的行為,而為投降傲劃會渙散軍心,是戰爭大忌,中國文化崇尚舍生取義。

太多的悲劇大都因為把成功當做唯一的目標,其實,失敗計劃裏深藏著求勝的意願、成功的契機、超然的心緒。而荷蘭人的回答很從容:“我們並不認為投降是可恥的事情,經過充分分析敵我力量和戰爭現狀後,如果勝利付出的代價太大或者完全沒有取勝的可能時,我們會投降。我們不想因為自己的頑抗招致毀滅性的打擊,我們需要保存實力,需要保持國家的完整。我們將把土地、建築、河流、山川都留給子孫,韜光養晦,等某一天真正強大了,再去奪取勝利。”家傳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