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親切的字眼。對於什麼是家,學者有學者的定義,老百姓有老百姓的理解。從理論上講,“家庭可以認為是基於婚姻、血緣或收養關係而組成的共同生活的社會性組織,並成為確保人類繁衍和社會存在的基本單位。”
在農民心目中,家意味著什麼呢?
解放初期,東北農村曾經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或許是當時農民對幸福家庭的向往。
時代發展了,農民對幸福家庭的理解也早已不滿足於上個世紀50年代的標準了,但下麵這些內涵,卻始終是人們對理想家庭的共識:
家,是給我們生命的地方;家,是供養我們成長的地方;家,是為我們遮風避雨的地方;家,是我們敞開心懷的地方;家,是我們拚搏事業的加油站;家,是我們寄托心靈的港灣;家,是我們走到哪裏都要牽掛的人生之根、幸福之源。
“幸福的家庭個個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無論是上個世紀的“五好文明家庭”,還是本世紀的“和諧家庭”,它們之所以成為社會上幸福家庭的典範,都是因為在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和家庭與外界的關係方麵做到了和諧。
我們認為,所謂和諧家庭,就是指那些在家庭內部夫良妻賢、婚姻穩定、尊老愛幼、家庭成員和睦相處,對外鄰裏關係融洽、環保意識強的家庭。
有專家指出,家庭的作用是多方麵的,主要體現在以下12項功能:生育功能、養育和教育功能、撫養和贍養功能、人的社會化功能、生產功能、消費功能、經濟管理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宗教功能、感情功能和性生活功能。3每個家庭都會通過上述功能對個人和社會產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影響。
從個人來說,我們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會結婚,組成家庭,生兒育女。我們的兒女又會再娶妻生育子女,這就是人類繁衍發展的過程。即便是不結婚的人,他(她)也有生育他(她)的父親母親。幾乎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關係之中。4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情感寄托和愉悅的需要都離不開家庭。是家庭給予我們以生命,撫育我們長大成人,陪伴我們走過一生。家庭是人完成社會化的基地,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為人的社會化創造最基本的條件,是引導個人走入社會的橋梁。
從社會來看,家庭在人類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產生是生產力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結果,家庭的演變和進步也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家庭是社會生產生活最基本的單位,是與生產和分配有關的經濟單位。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沒有家庭這個最基本的單位,社會就要崩潰。
家庭建設關係著每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關係著一個民族的進步和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中國曆史上,把“修身、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基礎,製定了許多家規、家訓、家範來規定家庭的倫理道德。“家國一體”“以家為本”“以孝治天下”曾經是封建社會延續數千年統治的社會基石。在當代,“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條件。
胡錦濤總書記在2010 年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石。
可以說,構建和諧家庭是構建和諧社會中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利國利民的大事。本書意在從家庭生活的精神層麵入手,圍繞夫妻關係、父母子女關係、婆媳關係、鄰裏關係、農民工家庭和農村留守家庭等幾個方麵,用農村生活中的常見事例說明創建和諧家庭的指導思想、價值理念和具體方法。希望每個讀者都能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找到構建健康和諧家庭關係的路徑,使每一個家庭都成為和諧社會的組成部分,讓和諧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