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許燕吉同老魏的婚姻是一個特定曆史年代的特殊產物,但他們先結婚後戀愛的傳奇故事卻告訴了人們一個真理:門當戶對、物質條件、死去活來的浪漫情愛都不是婚姻穩定的可靠保證,隻有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相濡以沫,互相尊重,互敬互愛,忠誠專一,才會使婚姻像醇酒一樣,年代越久遠,越芳香甜美。
互幫互助,提倡男女平等、夫妻共同承擔家庭責任
在農村,過去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做女工,一世無功”,說的是男人如果幹了女人的活兒,一輩子都不會有什麼出息。在農村也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景:兩口子都下地幹了一天的活兒。晚上收工回家,丈夫往往洗洗就上炕歇腿或抽煙去了,媳婦卻要趕緊奔灶台點火做飯。飯後洗碗刷鍋還要喂豬喂雞鴨再洗衣服,有老人孩子的更要忙前忙後忙個不停。為什麼男人不能伸手幫一把女人呢?因為在傳統的家庭分工裏,家務活就是女人的事,男人幹了掉價。
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實際上是一種男女不平等的表現,是階級社會把勞動等級化的產物。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人們通常認為男人幹的活兒都比女人幹的活兒高貴、重要,因而女人獲得的報酬比男人少是理所當然的。這是極不合理的。要構建和諧家庭,就必須打破這種歧視女性的分工模式,實行以男女平等為前提的新的分工模式,由夫妻共同承擔家務,共同承擔家庭責任。這裏應該指出的是,男女平等不等於男女都一樣。男女的生理機能不一樣,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家庭內部的男女平等主要是指彼此尊重、人格上平等和在家務上互幫互助的合理分工。具體來說,可以根據各自家庭的不同情況,采取以下做法:
根據夫妻各自長處分工:比如丈夫擅長廚藝,就由他做飯;妻子善於理財,可以負責采買。丈夫不太愛說話,平時可以多管管家庭內部的事務;妻子在村裏人緣好,善於同外人打交道,就多管管家庭的外交。
根據夫妻各自的時間分工:家裏的活誰有時間誰幹,不死板地規定哪些是丈夫的活,哪些是妻子的活兒。比如,丈夫外出辦事,他可以捎帶著把家裏最近需要的生活用品捎回來;妻子忙做飯的時候,丈夫也可以喂喂家裏的禽畜什麼的。吃完飯,妻子看護孩子,丈夫可以刷碗收拾廚房;丈夫輔導孩子寫作業,就由妻子來洗洗涮涮。
根據夫妻各自的身體條件分工:丈夫身體好,力氣大,可以多幹幹劈柴挑水扒炕抹牆這些重體力活;妻子心細手巧,就負責家裏的縫縫補補。如果丈夫有病在身,妻子就要承擔原來丈夫負責的那些家務;妻子身體不適,丈夫也應該把原來妻子負責的活兒都幹好。
根據夫妻工作的性質分工:有些家務分工不是由夫妻個人決定的,還要服從社會需要的大局。比如,妻子是村幹部,丈夫就要多承擔一些家務;丈夫是軍人常年不在家,妻子就要承擔全部家務。夫妻雙方有一個外出打工,留守的也要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擔;夫妻雙方都出去打工,他們一方麵要安排好老人和孩子,一方麵要處理好在外邊的家庭事務。
根據平等協商的原則進行家庭決策:家裏的事誰說了算,是一個影響夫妻關係的重要問題。我們主張,家裏的大事小情一定要商量著來,不能由一方獨斷專行。除非有一方自願棄權,並且不會因此影響家庭關係。大男子主義和“妻管嚴”都是要不得的。
現在,農村婦女早已擺脫了“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舊觀念,和男人一樣幹農活、搞家庭副業、外出打工。她們對家庭的貢獻不比男人差,有不少還大大多於男人。靠男人養活的女人不是沒有,但就整體農村婦女來說,已經是過去時了。所以,無論是男人還是婦女自己,都應該在家庭分工和決策上樹立現代性別觀念,做到平等、科學、合理。
互勉互勵,共同麵對和克服家庭麵臨的各種困難
居家過日子,誰家都有不順心、不如意甚至麵臨困難變故的時候。如果大難來時各自飛,這個家必垮無疑。隻有夫妻互勉互勵、同心同德,共同麵對困難、戰勝困難,這個家才能興旺起來。第七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吳亞傑一家就是這樣做的。
吳亞傑今年59歲,是大慶市肇源縣一名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19歲那年,她與同鄉的趙啟河結了婚。一踏進趙家的大門,她麵對的就是貧困的家庭和兩個老人,一個是公公、一個是堂叔。她沒有嫌棄這個家也沒有嫌棄兩位老人。她相信通過她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讓全家人過上好日子。為了早日擺脫貧困,她和丈夫除了種地以外,還借錢養了牛和雞。每天她除了洗衣、做飯,還要喂雞、喂牛,同丈夫一起下地幹活。功夫不負有心人,全家人辛勤的勞動,終於在年底時有了好的收獲。
1989年,她的丈夫得了急性腦出血,沒來得及治療就病故了。1992年,她經人介紹與生活貧困的潘春山組合在了一起。吳亞傑不僅帶著3個孩子,還帶著公公嫁給了他。沒想到老實厚道的潘春山竟然接受了老人和他們一起生活,這讓她更增加了一份對潘春山的敬佩和感激。1997年公公又得了腦出血後遺症,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潘春山和幾個孩子每天也都幫著照顧老人,就連沒有血緣關係的養女潘小華也不例外,大家輪流給老人喂水、喂飯、洗腳、擦身……。為了家裏的生活寬裕些,她和丈夫給人家插稻苗,編葦蓮子,幹零活,艱難度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