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健康媽媽健康娃(3 / 3)

注意乳房衛生。乳房對寶寶來說可是他(她)的飯碗,一定要注意保持衛生,不然會讓寶寶的口腔發炎的。生完孩子後要經常用溫開水清潔乳頭,不能用肥皂、沐浴液之類的清洗。如果不愛下奶(泌乳),可以每天輕輕的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

正確的喂奶方法。現在很多媽媽圖省事,喜歡給寶寶用奶瓶。奶嘴比乳房好吸吮,寶寶一旦用慣奶嘴,可就不愛吃奶了。喂奶時,要讓寶寶將乳頭和大部分乳暈都含在嘴裏,一側吃空了再吃另一側,最後將乳房充分排空,這樣更利於下奶(泌乳)。喂完奶以後,不要再讓寶寶含著乳頭。可以將剩下的奶塗一點在乳頭上,以保護乳頭的皮膚。

媽媽的營養很重要。寶寶的食物來源於媽媽的身體,所以媽媽的營養可不能輕視。要攝取豐富的營養和水分,才能保證寶寶的營養充足。

正確給娃添輔食

4~6月後,寶寶對營養的需求會逐漸的增加,光是吃母乳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他(她)生長發育的需要了。這個時候在堅持母乳喂養同時,我們就要開始給寶寶添加輔助的食品了,也就是常說的輔食。

添加輔食有四個原則:從一種到多種,由少量到多量,由稀到稠,由細到粗。並且一定要注意的是要以天然食物為主,並且保證食品的多樣化。現在生活好了,農村的年輕爸爸媽媽很多在外麵打工,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以為賣的東西就比自己家地裏產的東西強,又是飲料又是雪餅的,殊不知,那些東西既沒營養還會給孩子的健康造成負擔。

2~4周開始按醫囑用魚肝油補充維生素A、D。

2個月時用菜水補充維生素C。方法是將新鮮的蔬菜洗淨、切成小段,加水煮透,用菜水喂孩子(隻是菜水哦)。

4個月時就要開始補鐵了,蛋黃是寶寶最好的補鐵食品。蛋黃的量可以慢慢的增加,等到了6個月就可以給整個蛋黃了。4個月時寶寶就可以喝果汁來補充維生素啦,但是要記住,必須是鮮榨果汁,而不是市麵上賣的那些果汁。並且先榨果汁要和水1:1稀釋後,才能喂給寶寶。這時候還應該給寶寶添加濃米湯,當然濃度也是要由稀到稠。

5個月後可以將水果、蔬菜、魚肉做成泥給寶寶食用。

7個月後可給餅幹、烤麵包片等以利於寶寶長牙。

10個月後即可食用軟飯、掛麵、碎肉及帶餡的食品。

1歲時逐漸給肉末、肝泥、碎菜、豆腐等。

(2)1~3歲——幼兒階段

這個階段和寶寶一歲以內相比,生長的速度不是那麼快了,所以對食物的需求比之前減少了。並且隨著一點兒一點兒的長大,寶寶對一切都充滿了新奇,可能對食物就不那麼感興趣了,因此也會表現出食欲的下降。年輕的爸爸媽媽們要了解這個正常的狀況,對寶寶的飲食做出調整,確保他(她)健康成長。

不能和大人吃的一樣。雖然寶寶現在已經長牙了,但是消化係統和成年人相比還是不成熟的,因此不能和家長吃的東西完全一樣,不然就會消化不良。在製作上要注意碎、細、軟、新鮮等原則,這樣才能合乎寶寶的口味,保證營養均衡。

寶寶胃小,少食多餐。1歲半以前除了除一日三餐外應可以給寶寶加兩次富含營養的小吃,時間可以選在三餐的間隔。1歲半以後加一次小吃就可以了,時間可在下午。但是要注意的是,加餐的量要適當,並且不能接近正餐的時間,而且不能隨便給寶寶吃零食。這些寶寶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一定要注意,長輩往往更溺愛孩子,以為給他們吃就是為他們好,其實這樣會影響正餐的食欲,時間長了會造成營養失衡。

自己動手吃飯,不偏食。隨著寶寶的長大,他(她)開始表現出了自主性,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好好引導,盡早的訓練寶寶自己吃飯。有時候寶寶會表現的很討厭某種食物,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打罵,因為一般他們的討厭不會持續太久,如果一直保持少量多樣化的食物,寶寶每天吃飯都開開心心的,他們的偏食就會得到糾正。當你看到自己的寶寶還拿不穩勺子,但是已經爭著要自己吃飯了,快為他(她)鼓掌吧,這可是他們走向獨立的第一步。把飯弄滿地也沒關係,沒什麼比孩子未來獨立自強更重要的了。

(3)4~6歲——學齡前兒童階段

這個年齡的孩子一般都要上幼兒園或者學前班了,他們比3歲前長的慢一些了,但是從一生中來說,仍然是快速生長的階段,因此對營養的需求還是相對高於成人。

這個時候的孩子有一些特點需要家長注意:

消化功能還未發育完全,如果和家長吃的完全一樣,可能會使營養攝入不足。

這個年齡的孩子注意力常常無法集中在吃飯上,加上活動量可能每段時間都不太一樣,因此飯量也時大時小,不必過度擔心。但是,吃甜的東西太多了,也會造成孩子的食欲下降,還可能會造成孩子蛀牙(齲齒),因此不要養成孩子吃糖、巧克力等純糖食物的習慣。

孩子的飲食習慣都是在此期間模仿成人形成的,因此家長自己首先應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這樣才能保證孩子不偏食不挑食,有一個健康的好身體。

在各種食物中,孩子往往最不喜歡吃蔬菜,但是蔬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是任何其他食物都不能代替的。因此家長要在做菜的時候動動腦子了,要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更好的促進食欲。水果也是維生素的重要來源之一,但是家長要注意的是,水果也不能代替蔬菜的作用。此外一日三餐中還應輪流選用一定量的乳、肉、蛋、豆類等優質蛋白質食物,少吃油炸和刺激性食物。

(4)7~12歲——學齡期兒童階段

孩子開始上小學了,體力腦力活動都比之前增加了,但是消化功能依然沒有成熟,所以還是需要家長悉心照顧。而且,現在的孩子課業負擔都比較重,精神容易緊張,食欲也會受到影響,很可能影響到營養的攝入和身體的發育。因此,家長一定要合理安排膳食。

早餐要吃好。學齡兒童最突出的問題是早餐吃不好,往往隨便吃一口或者幹脆不吃早點就著急忙慌的上學去了。一上午都可能因為餓而注意力不能集中、學習效率降低,嚴重的還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因此早餐一定要注意熱量和優質蛋白的攝入,一個水煮蛋、一杯豆漿、一個饅頭、幾個炒菜就是不錯的選擇。

食譜多樣合理。我們北方人喜歡吃豬肉,我見過很多家庭每天都是用豬肉炒菜。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食譜的安排應該是多樣化的,不單一、葷素搭配、營養合理。除了豬肉以外,每個星期還應該安排雞、鴨、魚、蛋、牛羊肉、豆製品等作為優質蛋白的攝入來源。要做好犖素搭配,糧食粗細搭配,不要讓孩子吃太多的零食、甜食。

(5)13~18歲——青少年階段

這個階段是兒童到成人的過度時期,是一生體格、體質、心理和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期間孩子對熱能和營養的需要非常多,對熱能及營養素的不足或缺乏也非常敏感,如果營養不能正常保證會使孩子生長發育的各個方麵都受到影響。尤其要注意的是,女孩子在這個階段由於身體正在發育都會顯得有些豐滿,而受到社會上對瘦的審美傾向影響,往往會影響女孩的飲食習慣,很多女孩在發育期減肥對身體造成了嚴重危害。

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高熱量和豐富的營養,由於身體的快速發育,食欲都很旺盛。膳食組成除有適當糧穀類,應該有一定動物性食品、豆類及蔬菜,其中綠葉菜應占一半以上,選擇新鮮的水果,適當多吃堅果,少吃油炸食品。

2.如何讓孩子長“高個”?

現在的生活好了,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個高個子。孩子的個子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怎麼才能最大可能的長個“高個”呢?下麵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方麵的知識。

(1)孩子的個頭不僅取決於父母的遺傳,還和生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遺傳因素:一般來說,父母個子高,其子女的個子也會很高,但子女成年後超過父母身高的可能性要小些,而低於父母身高的可能性要大些;父母個子矮其子女個子也矮些,但子女成年時身高超過父母身高的可能性要大些。

營養狀況:營養是一個人生長發育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如果營養缺乏,或是攝入不均衡就會造成生長發育遲緩。一般來說,短期的營養缺乏影響較小,一旦營養充足了,很快就能恢複;如果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營養不均衡的狀態,就會會減慢骨發育速度,再想長“高個”就比較困難了。

體育鍛煉:如果說營養是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那麼體育鍛煉就是生長發育的源動力。在營養充足的條件下,通過合理的體育鍛煉,可以充分的發揮身體的機能。

作息製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勞逸結合”,隻有合理的安排孩子的作息時間,讓他們有規律的學習、娛樂、休息,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生長。

(2)人一生中的兩個生長高峰期。

孩子的生長會有兩個高峰時期,一個是嬰兒階段(1歲),一個是青春期。在這兩個時期尤其要注意孩子的營養均衡搭配,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孩子的生長潛能,讓孩子長“高個”。

3.照顧好孩子

(1)0~1歲

寶寶要注意保暖:寶寶的皮下脂肪比較薄,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也不完善,因此散熱速度快,保溫能力差,保暖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寶寶體溫過低,嚴重時可能會引發硬腫症,危及生命。需要注意的是,寶寶最喜歡的是“適中溫度”或稱“中性溫度”,過低過熱都不行。很多家長為了給寶寶保暖,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的,結果體溫升高,也會傷害到孩子的健康,可見過度保暖也是不可取的。那麼怎麼判斷保暖是不是合適呢?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寶寶的麵色,四肢溫度來判斷:如果麵色正常、四肢溫暖、全身無汗,說明不需額外的保暖了;如果寶寶臉上有汗、手腳發熱且有不安、煩躁等異常現象,說明可能保暖過度了;如果手腳發涼,表示保暖不足了。家裏的保暖可采用暖氣、空調、電暖氣和室內生爐子等辦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家裏生爐子要防止煤氣中毒。局部的常用保暖方法有衣被包裹、睡袋、熱水袋等,最好不要用電熱毯,電熱毯的溫度對寶寶來說還是過高了,而且小孩子容易尿床,用電熱毯也不安全。

肚臍衛生很重要:寶寶的肚臍在形成之前就是是溝通寶寶和媽媽的臍帶,寶寶靠它來從媽媽那吸收營養、排出廢物。從寶寶出生剪斷臍帶那一刻起,這個小生命開始了他(她)獨立的生活。一般來說,出生後3~7天臍帶斷端會自然脫落,但是寶寶的臍血管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閉合,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寶寶小肚臍的衛生。

家長需要做的是:臍帶脫落前——檢查臍帶段,看看有沒有紅腫或是分泌物。每天清潔寶寶的臍帶,一手輕提結紮線,一手用棉簽沾上75%的酒精輕輕的擦,最後別忘了把提過的結紮線也消消毒。尿布和紙尿褲不要蓋在臍帶上,以防止對臍帶的摩擦或是寶寶的屎尿感染到臍帶。洗澡時尤其要注意,不要讓臍帶沾到水,萬一沾到水馬上用消毒棉擦幹淨,然後用酒精消毒。如果發現寶寶的臍帶有膿性分泌物或者臍帶部發紅,應馬上去醫院就診。臍帶脫落後——寶寶的臍帶脫落後家長也不能掉以輕心,在小肚臍長好前也要注意觀察有無異常,保持臍部的幹爽。

選擇衣服有說道:給寶寶選衣服的時候要好好摸一摸衣服的麵料,最好選擇純棉麵料。要選擇顏色淺的、色澤柔和的衣服。此外還要聞一聞衣服上是否有不好聞的味道。最好不要給寶寶買帶拉鎖、扣子的衣物,他們的皮膚很嬌嫩,很容易擦傷皮膚,買那種係帶子的最好。新買的衣服好好的洗一洗再給寶寶穿。平時也要注意清洗,並且準備專門的寶寶洗衣盆,洗後在太陽下暴曬消毒。

怎麼包裹寶寶:在咱們東北有一個習俗,習慣將寶寶的小胳膊小腿拉直,然後用小被包得嚴嚴實實的,還用帶子捆結實,活像一個小包袱,這就是咱們常說的“蠟燭包”。老人們總說“蠟燭包”能讓孩子的腿直,要不以後就會變成“羅圈腿”。這種習俗顯然是極不科學的,“羅圈腿”在醫學上來說就是“O”型腿,隻有得了佝僂病才可能會表現為“羅圈腿”,而佝僂病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造成的,跟“蠟燭包”一點關係也沒有。換個角度想想,誰被包成那樣也不能舒服啊。我們的寶寶出生以後四肢是屈曲的,包裹的過緊肯定會讓寶寶覺得不自由、活動不開,而且捆得緊、不易透氣,也會影響散熱,衣服尿布再換得不勤點兒,寶寶很容易就會感染。更為嚴重的是,“蠟燭包”會使寶寶的髖關節長期處於伸展位,很容易發生髖關節發育不良,甚至髖關節脫位。寶寶的爸爸媽媽,尤其是長輩們千萬別讓習俗害了自己的心肝寶貝啊。對於正確的包裹方式,我們隻要遵循保暖、寬鬆、舒服的原則就可以了。

要注意預防感染:寶寶的免疫力很低,所以預防感染很重要。很多家長怕孩子凍著,一天到晚的關著窗戶,其實寶寶喜歡新鮮的空氣,即便是冬天也要定時的開窗換氣。親戚朋友們也不要總選擇這個時候來看寶寶,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隨便的親吻孩子,抱孩子前必須要洗手。寶寶出生3天後就要接種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了,年輕的爸爸媽媽千萬要記得啊。

(2)1~3歲

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是決定健康的因素之一,這一點早已得到了各國專家的一致認可。而好的生活習慣就是從幼兒階段培養的,年輕的爸爸媽媽們,為了寶寶未來的健康,一定不要輕視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睡眠習慣——良好的睡眠是寶寶成長的重要前提,對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寶寶的睡眠時間和次數往往由於年齡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說6個月以下的寶寶,白天睡3次,每次2小時左右,夜間睡10小時;6個月以後白天睡3次,每次1~2小時左右,夜間睡10小時;9個月起,白天睡兩次,每次約2小時,夜間睡10小時。很多家長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往往讓孩子睡在兩人的中間,事實上大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很多,會影響孩子睡眠時的空氣質量,因此,我們建議最好還是讓孩子單獨睡,就算沒有自己的房間也要有自己的小床。在培養寶寶的睡眠習慣時,家長要注意讓孩子定時睡覺,最好不要拍、哄,讓他(她)學會自己入睡,並且糾正寶寶睡覺時咬手指頭或者叼著東西的習慣。要培養寶寶的良好睡姿,睡覺時側臥位對身體最好,尤其是右側臥。

飲食習慣——每次吃飯的時候都要為寶寶提供一個幹淨舒適的環境,並且要定時。這樣通過時間和環境的固定,寶寶就會產生“條件反射”,並且心情愉快的做好吃飯的準備。要培養寶寶對食物的興趣和好感,不要在他們麵前說什麼什麼不好吃。要培養寶寶專心進食、細嚼慢咽的習慣,家長不要邊看電視邊吃飯或是邊吃邊和孩子說話,這樣寶寶很容易就學會了,邊看電視邊吃飯會影響寶寶食欲,邊吃邊說話很容易嗆到孩子。此外,要培養寶寶飯前洗手的習慣,飯前不要給寶寶吃零食。

衛生習慣——包括定時洗澡換衣服,飯前便後洗手,睡前洗臉、屁屁和腳,定時剪指(趾)甲,早晚刷牙、飯後漱口。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自己的寶寶不喜歡洗澡,一洗澡就哭鬧,這個時候最好給寶寶準備一些能在水裏玩的小玩具,讓寶寶邊玩邊洗。而且不要拿淋浴龍頭衝寶寶的頭,以免寶寶產生對洗澡的恐懼,最好洗完身體最後洗頭。

防止意外傷害:寶寶開始學走路啦,寶寶會跑了——孩子每邁出一步都會讓家長欣喜不已。但是要注意,寶寶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多了,但是他們的動作協調性還很差,不會識別危險、躲避危險,也沒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很容易發生意外傷害。幼兒常發生的意外傷害有窒息、燙傷、運動傷害等等。注意不要給寶寶手邊留有容易造成窒息的東西,如硬幣、扣子、玻璃球等等;不要給寶寶吃花生、豆子等。飯菜、湯、熱水要放在寶寶夠不著的地方,水、稀粥、湯等要等涼一涼再給寶寶喝。運動前要把寶寶的鞋帶係好,穿著的衣服要合身,不要把別針、硬幣、小刀等物品放在口袋裏。

(3)4~6歲

保護孩子的牙齒:老人們常說“牙疼不是病”,我們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也不把孩子的牙齒當回事。其實,蛀牙(醫學上稱為齲齒)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首先蛀牙很疼,孩子因為疼痛不敢用病牙嚼東西,往往還沒咀嚼充分就把食物咽了。這些食物一方麵增加了胃的消化負擔,另一方麵影響了孩子的營養吸收,這樣下去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生長發育。嚴重的時候蛀牙還會導致牙髓感染形成病灶,一旦孩子免疫力低下,就會引發腎炎、風濕熱、扁桃體炎、膿皰瘡、猩紅熱、敗血症等等。可見,保護孩子的牙齒是多麼的重要。那麼怎麼樣才能幫助孩子保護牙齒呢?在前麵我們已經說過了,孩子小時候不要養成含著乳頭或是叼著東西睡覺的習慣,這就是早期保護孩子牙齒的措施。到了這個年齡,要注意控製孩子吃糖,少吃糖尤其是不要吃軟糖。如果吃了糖也不要吃太久,最多半個小時,然後趕快讓孩子漱口。睡前不要吃東西。教會孩子自己刷牙,並養成早晚刷牙的好習慣(2~3歲的孩子就可以學著刷牙了)。牙刷要選擇軟毛的小牙刷,刷時要豎著、順著牙縫刷,上牙由上往下刷,下牙由下往上刷,不要橫刷,橫著刷容易傷到牙根部的牙齦。如果當地的水含氟比較低的話,要注意讓孩子使用含氟牙膏。

預防意外傷害:意外傷害是傷害兒童的頭號殺手,因此,預防意外傷害的發生是家長、幼兒園以及學前班的頭等大事,一方麵要加大預防力度。另一方麵也要教會孩子遠離危險。家長和老師們要經常檢查桌椅、門窗等是否牢固,刀具、剪子、插座等是否放到了孩子夠不著的地方,玩具是不是壞了有沒有尖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農藥一定要放好,千萬不能隨便放到孩子能拿到的地方。此外,家長老師們一定要經常教育孩子,不要自己去大街上玩,不要去河邊、水塘、水庫邊玩耍,不玩火,不玩帶電的東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