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一般道路條件下的駕駛技術
一般道路駕駛,是駕駛員學習車輛駕駛技術的進一步深入,同時也是上節所學基本駕駛技術的綜合並加以應用和提高的過程。一般道路條件下的駕駛,主要包括平路、坡道、通過橋梁、穿越鐵路和隧道等情況的駕駛。
一、平路駕駛
平路駕駛是最基本的駕駛,應該選擇良好的行駛路線,運用車輛的經濟速度,掌握會車、超車、讓超車和車輛停放的有關規定及駕駛操作方法。
1.行駛路線
車輛的行駛路線,與輪胎、鋼板彈簧及其他機件的使用壽命和燃料消耗及駕駛員的疲勞程度等都有很大關係。因此,在行駛中應盡量避免顛簸與載荷偏重,並盡可能保直線勻速行駛。
在一般的平坦道路上,車輛應靠右側行駛,當無會車和超車情況時,可在道路中間行駛,特別是在路麵較窄、拱度較大的碎石路或簡易公路上行駛時則更有必要。因為在道路中間行駛,地麵對左右車輪反作用力對稱,輪胎、鋼板彈簧、車架等機件的負荷也較均衡,且中間路基結實,路麵較平整,行駛阻力小,方向盤易掌握,適宜長時間行駛。
在行駛中還應注意路麵的選擇,應盡量一開道路中的尖石、棱角物等。如遇凹凸不平的路麵、搓板路麵或其他不良路麵時,應減速緩行,並掌握好方向盤,使車輛平穩地行駛。
2.行駛速度
車輛的行駛速度與駕駛員的視覺機能(視力、視野)、行車安全、燃料消耗、機件使用壽命等都有直接的關係。隨著車速的提高,駕駛員的視覺機能及行車安全性都將降低。因此,在行車中應根據車型、道路、氣候、拖載、視線和交通等情況,確定適宜的行駛速度。
農用運輸車是根據我國農村道路條件設計的,機械部農村裝備司規定其最高車速不超過50千米每小時。在良好的道路上行車時,一般都不以最高車速行駛,而應以最高檔的經濟車速行駛。一般經濟車速是最高車速的50%~60%,即30千米每小時左右。駕駛員應堅持按經濟車速行駛,這樣既能節約用油、降低成本,又能維持正常的運輸效率。如車速過高,不僅會增加燃料的消耗,加劇機件和輪胎的磨損,使車輛的經濟性變壞,還容易發生行車事故;如車速過低,既降低了運輸效率,還可能增加燃料消耗,也是不適宜的。
在車速的選擇上,除盡量采用經濟車速外,還應注意以下操作要點:
嚴守交通規則的限速規定,在道路寬直、視線良好、無限速標誌的路段,在保證交通安全的前提下,車輛最高車速不得超過50千米每小時。
通過繁華地段、交叉路口、窄橋、陡坡、彎道、狹路及下雪、結冰、雨霧視線不清時,最高車速不得超過20千米每小時。
駕駛中,應隨時作出預見性的判斷,正確估計前方信號燈和交通變化情況,及時調整車速,保證行車安全,減少機件的磨損及燃料的消耗。
3.超車和讓超車
超車車輛超越前方同向行駛的車輛,稱為超車。超車時應注意方法,不可強行超車,以免造成事故,具體要求如下:
①超車應選擇道路寬直、視線良好,路左右兩側均無障礙,對方150米以內無來車的地點進行。
②超車時先向前車左側接近,並鳴號告知前車,^夜間還應斷續開閉大燈示意,待前芋減速讓超後,再從前車左側快速超越。超越後必須繼續沿超車道前進,待與被超車相距20米以後再駛入正常行駛路線。
③在超越停放車輛時,應減速鳴號,保持警惕,以防停車突然起步駛入路中,或車門突然開啟和駕駛員下車等情況,還應注意停車遮蔽處突然出現橫穿公路的人或物,在超越停站客車時更應注意這一點。
④遇以下地點及情況時不得超車:
在超越區內視線不清,如風沙、雨霧、雪較大時。
在狹窄和交通繁華的路段上,在泥濘或冰滑的道路上。
在道路的交叉口、轉彎道、坡道、橋梁、隧道、涵洞或與公路交叉的鐵路等地段,以及有警示標誌的地段。
距離對麵來車不足150米。
前車已發出轉彎信號或前車正在超車時。
讓超車車輛行駛中應隨時注視後方有無車輛尾隨,如發現有車要求超越時,應根據道路及交通情況確定是否讓超越,且應做到以下幾點:
①嚴格遵守交通規則關於讓超車的規定。
②讓超車時,應減速靠右避讓,不得讓路不減速,更不得加速競駛和無故壓車。
③在讓超車過程中,如遇上障礙,應減速直至停車,不得突然左轉彎繞過障礙,以防與超越車相撞。
④讓超車後,確認無其他車輛繼續超車時,再駛入正常行駛路線。
⑤在讓超車過程中,要照顧非機動車的行駛安全,不要給非機動車造成行駛困難。
4.會車
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與對方來車交會,交會時應嚴守交通規則,並注意以下幾點:
會車前應看清對方來車的情況(如是大型車還是小型車,有無拖帶掛車等)以及前方的道路、交通等情況,然後適當減速,選擇較寬闊、堅實的路段,靠路右側鳴號緩行通過。
交車時應發揚禮讓精神,做到先慢、先讓、先停,同時要注意保持車輛橫向之間的安全距離及車輪距路邊的安全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