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2 / 2)

傳說5000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戰敗後炎帝率其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少部分西遷、南遷,與青海、四川、重慶等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藏族、彝族以及今天的羌族。故羌族與漢族、藏族、彝族等民族一樣,都具有一部分炎帝部落血統,為兄弟民族。

現在中國官方認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理縣等、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等.其它省市。現有人口約30.6萬人(2000年)。

羌族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

佘 族

唱山歌嘍!勤勞的佘族人勞動的時候、聊天的時候,都會放開嗓子高唱山歌。

佘族,屬於古苗瑤語族的一支,與苗族,瑤族屬於同源兄弟民族,是中國南方的遊耕民族,一千多年來,佘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四散遷徙,從廣東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 ,其餘散居在江西、廣東、安徽等省,佘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從福建羅源遷居浙江景寧,

1985年4月22日,即佘族傳統的“三月三”節,中國第一個佘族自治縣——景寧佘族自治縣正式成立,景寧縣是中國唯一的佘族自治縣,有“中國佘鄉”之稱。佘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根據中國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佘族人口為709592人。

佘族有自己的語言——佘語,屬漢藏語係苗瑤語族,但無自己的文字,通用漢文,唱佘歌,且佘歌是潮州歌謠的源泉。 99%(此為建國初期的數據,後來才確認的民族特征不明顯的那些族人,不包括在內)的佘族所操語言接近於客家語,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語稍有差別,有少數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

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佘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佘民”和“拳民”的族稱。“佘”(She),意為刀耕火種。解放後,改稱為“佘族”。

基 諾 族

古老的基諾族種茶曆史悠久,其中包括有名的普洱茶。

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基諾是民族自稱,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6月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6個民族。基諾族自稱“基諾”,意為“舅舅的後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其餘散居於基諾鄉四鄰山區。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使用基諾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

土 家 族

土家族人居住的房屋特別奇特,是用木頭建造而成的吊腳樓。

土家族是中國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湘、鄂、黔、渝毗連的武陵山區。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土家族人口數量約為8,353,912人,在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排名第七位,僅次於壯族,回族,滿族,維族,苗族,彝族。

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土家族”是漢族對“畢茲卡”的稱呼。很多人理解意思是“本地人”,但意思是絕非“本地人”。因為在土家族聚集地的漢語或土家語“本地人”的說法都不是畢茲卡。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畢茲撒(土家語)。1956年10月,國家民委通過民族識別,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