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豐登火把節
彝族的火把節是一個喜氣洋洋的節日,熊熊燃燒的火把是五穀豐登的美好祝願。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回節",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火把節的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鬥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範《滇係》,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並吞另五詔,將會五詔於鬆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穀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鬆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鬆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火把節"也是白族的一個盛大節日,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會舉行預祝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當晚,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遊行一周,捕滅蟲害。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劃船、放生等一係列的文藝活動。
潑水迎新年
熱鬧非凡的潑水節是傣族最有意義的節日,可千萬不能錯過哦!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麵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最歡樂的日子。
潑水節,亦稱宋幹節,4月13日——4月16日,已有700年的曆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這期間,大家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帶著美好的願望再次出發。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麵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守歲,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各族兒童是一家
“族”就是有某種共同性的群。族可以是動物界某支,如水生動物稱為水族,可以是人群的某支,如種族、或民族、或部族、或宗族、或氏族、或生活族群如上班族(工薪族)、大齡族、老齡族、成功族、煌族、漂流族、吉他族、紋身族等,形容擁擠的日本居群及低收入聚居群體為蟻族,還可以是語族(如漢藏語係壯侗語族,如英語族)、文化族(龍文化傳承人群也是一個文化族,注意文化傳承不等於信仰)、信仰族(例如基督徒是一種信仰領域的文化族),理由是因為族是有某種共同性的群。人種學上的族即種族,是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征的人群。民族學上的族,是文化和語言的共同體。其它角度的族,各有自己的共同性。
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們手拉手跳舞唱歌。我們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