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吼道:“同夥?我去給警察打電話!”

艾勒裏說:“我一點鍾時已經打過了,將軍。警察們已經在下麵警戒了。如果你們按照時間對夕陽發射禮炮的話,我們可以當場逮到那家夥。”

廖妮問道:“您說的那個裝項鏈的容器在哪裏呢?”

“已經藏在了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昨天晚上我們玩了一個謀殺的遊戲,為了更加逼真,我利用隨身攜帶的組合包取了每個人的指紋,我忘了把它們銷毀。今天下午,在我們尋寶遊戲開始之前,我在大炮裏發現了容器,你們想我在罐子上發現了什麼?指紋!我們這位聰明的賊對自己很有信心,他沒想到會有人發現他藏匿的寶藏,所以粗心了。”

霍克站出來,雙手一攤,道:“不錯,這是我幹的,你真是了不起的偵探!”

霍克被警察帶走了,將軍歎息道:“我怎麼完全沒看出來呢!”

艾勒裏笑道:“廖妮是我的共犯。我私下要求她在開始時要表現得聰敏些,愈到後麵愈慢下來,這樣能打消罪犯的懷疑。霍克懂槍炮,利用大炮藏運珍珠使我對他產生懷疑,我得試試他。霍克成功過關了,當博瑞特小姐慢下來時他超前了。在破解‘碧綠樹’這條線索時他展現了豐富的知識,在解讀香煙的線索時他也表現出敏銳的觀察力,這可是兩條相當困難的線索。可是,麵對最簡單的一條線索他反而困惑了!他‘不懂’加農炮的炮膛是指什麼!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知道裏麵有什麼。”

“既然你掌握了指紋,為什麼不直接抓住他呢?”

艾勒裏聳聳肩:“你說得很對。可問題是,我根本沒有找到指紋,隻是說出來唬人的。”

偵破能力入門測試

1.大偵探為什麼要撒謊讓大家玩一個尋寶遊戲呢?

2.霍克為什麼把煙蒂裏的小卷紙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得很慢?

3.大偵探在掌握指紋的情況下,為什麼沒有直接逮捕罪犯呢?

延伸閱讀

艾勒裏·奎恩

艾勒裏·奎恩並不是作家本名,而是其作品中出現的一對父子偵探中兒子的名字,也是作者——費雷德累·達奈與曼弗裏德·李兩個人合作所用的筆名。他們兩人一共創作了50多部偵探小說。在美國文學史上,艾勒裏·奎恩的地位相當於英國文學史上的柯南道爾。

艾勒裏·奎恩偵探小說的一些特點:

(1)通過神秘的案件,反映了社會中上層人物唯利是圖、爾虞我詐的道德觀念。在上層人物眼中,骨肉之情、手足之情、朋友之情都是可以拿金錢來換取的。利之所在,趨之若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金錢利益關係。貪欲是犯罪的真實動機。

(2)運用邏輯推理,對犯罪作科學的分析,尤其注重犯罪動機和現場察看。並安排引人入勝、錯綜複雜的情節,在不為常人注意的細節中找到蛛絲馬跡,從而演繹出動人的故事。情節一波三折,有很強的可讀性,結局則有出人意料的安排。

(3)故事的文學性很強。這對父子搭檔各有特點,理查德·奎恩性格樸實,辦事堅定,正直不阿,有很豐富的破案經驗;艾勒裏·奎恩想象力豐富,頗有幽默感,是一個風趣的推理家。他們在破案時,各執一詞,爭論得很厲害,但在事實麵前,又互相配合,最終擒獲凶犯,揭開謎底。

由此可見,艾勒裏·奎恩的偵探小說被評上美國“愛倫·坡”大獎是當之無愧的。他的偵探小說與英國的紳士風格不同,具有美國偵探小說粗獷的藝術特點。

費雷德累·達奈與曼弗裏德·李於1933年還合作創辦了《神秘故事同盟》雜誌,1941年又創辦了《艾勒裏·奎恩神秘故事雜誌》,他們合作的作品還有《十字架之謎》、《美國槍之謎》、《西班牙海峽之謎》等。曼弗裏德·李卒於1971年,費雷德累·達奈卒於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