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左中右:一字一新聞
人物
作者:王臣
“廣西南寧有個不足一人身高的過街天橋”,王左中右用手機刷新微博,從包裏掏出一張白紙,沒多思考,就在紙上寫下“天橋”兩個字,但“天”字裏的“人”沒有通頂,隻到第二條橫線便住筆了。
但王左中右並不滿意,“這條新聞隻排在今天熱門排行榜第6位”。他排除了最熱的那條,“為行乞老人喂飯的最美女孩涉嫌造假”,因為“這是條模棱兩可、沒被證實的消息”。很快,他最終選定“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聲明進入一號備戰狀態”作為當天晚安帖的“主角”。一個小時後,王左中右在自己的微博上發布“North Koready”,圖注:“最可怕的事情。晚安·哦呀蘇咪”,很快就被轉發近300次。
這當然不是王左中右最火的創作。過去一年裏,他在“朝日新聞中文網”和自己的同名微博裏,先後發布超過300條“晚安帖”,用拆分、象形等各種方式解構漢字,解釋當天最熱門的新聞。比如,“垃圾箱”一詞中“人”字被標紅,專門指代“貴州流浪兒死於垃圾箱”,“祖墳”二字被橫線切斷了上半部分,用以闡釋“周口平墳事件”。
王左中右將此定義為“字新聞”,網友們則評價其為“隱晦而犀利”的時政評議,許多人將在微博裏看王左中右創作的晚安帖,作為他們生活中的“哦呀蘇米”(日語中的“晚安”)儀式—如果到深夜將近12點時,晚安帖還沒出現,便會看到許多人刷屏的留言:“晚安帖怎麼還沒出來呢?”
直到這個手機拍下來的,寫在一張毫無裝飾的白紙上,幾筆歪歪扭扭的字跡出現,世界才終於歸於平靜。
現實世界中的王左中右看上去嚴謹穩重,一身暗色休閑裝扮,整齊短發,聲音低沉,唯一可以找到晚安帖的戲謔和幽默之處,是偶爾一笑之間,眼睛眯成兩條彎彎的線,仿佛一隻不懷好意的貓。
2010年,26歲的王左中右還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學研究生,同時任日本《朝日新聞》報旗下中文電子周刊雜誌《新鮮日本》的編輯。
日本“3·11”大地震後,《朝日新聞》開通簡體中文網站“朝日新聞中文網”,為了推廣網站,王左中右接手微博管理工作。他做的第一個驚人的決定是,為這個微博賬號賦予性格,“它應該是個賣萌的日本人的臉”—顯然這與日本駐華大使館的嚴肅形象大相徑庭,但他篤定這樣可以吸引粉絲。
果然很多人吃這一套。不過王左中右並不滿意,他決定像其他微博賬號一樣,發“晚安帖”。因為“睡前刷微博的人最多,人的思維能力也最強”。
在一係列嚐試之後,王左中右選擇寫漢字。他喜歡寫字,從小練習硬筆、軟筆書法,精通隸書、篆體、柳體、顏體。對他來說,寫字不隻是興趣,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開會時,我就會找張紙寫”。
而開始創意晚安帖後,王左中右又多了個習慣,每看一個字,就會去關注字裏麵的內部結構,關注形多於意。漸漸地,他也總結了一些小竅門,漢字裏的“人”、“十”字有很大的創作空間,就著這個結構,就很好發揮。
在幾百個創意裏,很多傳播更廣的作品都較淺顯易懂。比如今年3月中的一則:“最讓中國人頭疼的事—乳房”,暗指奶粉和房價,被轉發了將近3萬次。
不過王左中右不喜歡這樣的作品。在他眼中,最優秀的創意應是既能夠反映時事,又可以體現漢字的博大精深。
“日本人都喜歡研究漢字的起源。”朝日新聞的中國籍編輯孟慶峰覺得,很多像他一樣的中國留學生,都是在日本的電視節目和書籍中對漢字產生了興趣。“在日本,會中文是一項技能,漢字檢測考試和中國大學英語的四、六級考試的地位一樣。日本對漢字更珍惜和看重,運用起來形式也很多樣,在這種文化環境中,會重新喚起對漢字的興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