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紅土地上的古老移民(1 / 1)

紅土地上的古老移民

專欄

作者:朱開雲

位於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龍岩,在地圖上常常不為人所注意。近代以來,它以革命老區的身份出現在中國的版圖上。在這片紅土地上,棲居著漢族一個古老的分支—客家人,他們以獨樹一幟的建築和古樸的語言為外人所知。

家鄉的人們喜歡用“紅土地”來稱呼腳下的這片土地,因為這裏的土地大多是紅壤,也因為這裏是革命老區,是紅色革命的起源地之一。

5月中旬開始的嘉德2013年春季拍賣會上,吳作人在毛澤東逝世一周年時創作的油畫《戰地黃花分外香》重新出現。向日葵、野菊花、池塘、水田、掩映在叢林中的寶塔以及遙遠的疊嶂的群山,在這幅畫中依次呈現。這就是一幅典型的龍岩風貌。

今天,許多人都聽過這幅油畫,但少有人知道油畫的內容描寫的是龍岩風光。

土樓是龍岩特有的建築,也就是客家人的圍屋。關於土樓的資料網上比比皆是,介紹性的文字就不必多說了。

我自己的土樓記憶要追溯到上小學時。這座土樓坐落在我們村的中間,緊挨著小學。由於土樓的主人是我的親戚,每當放學或者周末,我就常常跑到樓裏麵去玩。這座土樓的麵積很大,跟一座標準的足球場差不多,長方形結構,上下兩層,裏麵上下兩層有幾十間房子,住了他們家族的5戶人家。

土樓裏麵簡直就是孩子們玩耍的天堂。十來個小夥伴一起玩捉迷藏、槍戰,但凡這種以隱蔽和找尋為主題的遊戲,土樓是絕佳的地點,房間那麼多,隨處都能藏身,不容易被發現;依天井而建的長方體建築,共有6個樓梯可以通往樓上,遊戲也因為可選擇的餘地多而變得靈活激烈起來。

在小孩的眼中,土樓是一座神秘的碉堡,那些狹長的走道和幽暗的房間,鋪陳著光陰的故事。

在我的印象中,土樓裏還有一個議事廳,每當家族裏有重要的事情,都會在議事廳進行討論,這是土樓所承載的小型家族“公共空間”的功能。

到我上初中時,土樓幾乎在一夜之間消失,代替它的是一棟棟貼著白瓷磚的鄉間小“洋樓”,充滿了現代的氣息。“碉堡”解體了,原本聚居的家族成員從土樓裏搬了出來。

近年來,除了作為一種旅遊景觀之外,土樓逐漸從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淡出,以前在土樓裏的宗族式聚居生活也隨之瓦解。

這些年,每次回家經過土樓舊址,我都會想,代表“封建時代”的土樓消失了,而人們卻過起了比以前在土樓裏更加封閉的生活。

土樓的遺產,可以給我們現代的生活方式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呢?

龍岩的客家人居多。客家人常被問起,“你是客家族嗎?”每當遇到這樣尷尬的問題,我們總是要給對方先普及一下客家人的常識。客家是正宗的漢民族,多數來自中原地區。從西晉五胡亂華,永嘉之亂開始,中原漢族居民大舉南遷,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區別於當地“土著”,他們自稱客家人。“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這是客家地區廣泛流傳的一句話。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正宗的客家人,就看他會不會說客家話。現代漢語的發音規則已經沒有古漢語中的“入聲”,但在客家話中還是隨處可見。有些唐詩,用普通話來讀往往押韻和平仄都不對,但用客家話來念,就會發現是那麼的押韻,那麼的優美。客家話儼然已經成為漢語語音發展史上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