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雪豹的樣子,我和老三都是心裏一美,隻要是這家夥貪吃那麼我們的計劃也就成功一半了。
看到雪豹在那舔肉幹,我拿起雪猿的頭就扔了下去,剛扔下去的時候它還沒有驚慌,因為沒看清吧,還是放不下肉幹。
當它仔細看的時候,頓時全身哆嗦了起來,老三和我在上麵開始大笑了,這家夥果然是怕雪猿的。
老三把雪猿的頭慢慢的拉了上來,雖然我們不知道這裏的動物有如何的本事,但是我們知道這裏的動物靈智都很開。
於是我們試著和雪豹交流,最後雪豹在雪猿頭的威懾下妥協了,我們把雪豹弄了上來,然後開始做了一個簡易的雪橇。
天色漸漸地暗淡了下來,我們第二次的嚐試開始了,這一次我們可是有幫手的,不過想讓馬跑就得把馬喂飽,我們把一部分肉幹都給了雪豹吃。
在巨大的利益催動下,雪豹拉著我們非常賣力的往前衝,比老三我們徒步行走不知道快了多少倍。
我們很快就到了被吹回來的地方,再往前走雪不是很厚,可是雪橇還是好用的。
“老三,你看那邊的土石怎麼那麼熟悉呢?”看到兩邊的一些地方已經露出了土石,我用手電晃動之下發現了。
“那是石灰岩。”
聽到老三這個答案,我這心呀又開始忐忑不安了,因為在這冰風穀的邊緣有著一大片的喀斯特地貌,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一不小心就會掉進溶洞裏麵。
喀斯特地貌,一般指酸鹽岩分布地區或存在流經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現象。當雨水或者地下水與地麵碳酸鹽類岩石接觸時,就會有少量碳酸鹽溶於水中。經過長時期的溶解侵蝕,形成了以地表岩層千溝萬壑為標誌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嶇、土壤十分貧瘠,不利農業發展,因此在雲貴高原有“地無三裏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兩銀”的俗諺。但其千溝萬壑的特色卻十分受到觀光客青睞。目前巴爾幹半島及中國重慶、廣西、貴州、雲南一帶均有喀斯特地貌的存在,其中重慶-貴州的武隆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為聯合國自然遺產。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名稱,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衝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
可溶性岩石有3類:1.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2.硫酸鹽類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3.鹵鹽類岩石(鉀、鈉、鎂鹽岩石等),總麵積占地球總麵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麵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麵積約91萬~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雲南和四川青海(即雲貴高原)東部所占的麵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
按出露條件,喀斯特地貌可劃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濕潤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幹旱區喀斯特。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麵積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麵積為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占的麵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廣西境內主要是熱帶和濕潤帶喀斯特,貴州、雲南、西藏多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雲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區。
石林風光(20張)喀斯特地形地貌除了桂林和雲南,九寨溝這些舉世聞名的喀斯特地貌以外,在中國的華東地區(包括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雖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僅占本區總麵積的4.06%(27900平方公裏),但仍然發育有形態各異的喀斯特地貌。在蘇北、皖北地區發育著相對高度100-150米左右,頂部渾圓的喀斯特丘陵;江西萍鄉-宜春一帶出現了具共同基座的短錐狀峰叢;浙江天目山及皖南、贛北則為有少量溶洞的喀斯特化山地;喀斯特發育最為強烈的是福建西南部的龍岩、三明地區,不光有類峰林、峰丘、溶鬥等還有長達數百米的喀斯特地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