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長江流域的十五個省及自治區內,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麵積達128062平方公裏,遠遠大於其它地區。湖北宜昌以西發育的喀斯特分布廣、形態齊全,且景觀絢麗。在雲貴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東北以喀斯特穀(盆)地為主。高山喀斯特則主要分布在川西、藏東高原及河源地區的橫斷山脈,在寒凍風化和冰源冰川的影響下,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微弱,地表景觀乃呈高山地貌特征,多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地,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周緣,即秦嶺、岷山、龍門山、大涼山、錦屏山、五蓮峰一帶,大多為3500米以上的常態山地地貌,喀斯特景觀僅出現在岩性有利的部位,為峰叢、峽穀的組合形態;在山間窪地處有大型洞穴和地下暗河出露;山原喀斯特的平均海拔為1000-1500米,分布在黔東北、鄂西、湘西、川東等地,長期的濕熱氣候和新生代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使這一帶的喀斯特發育得範圍廣、形態齊全,既有峰林喀斯特景觀,又有峰叢峽穀和嶺脊槽穀;海拔300-800米的峰林喀斯特廣泛分布於湘南、桂東北一帶,位於南嶺山地西部,尤以桂林地區的峰林地貌為代表。那裏的群峰挺拔,峰叢林立,豐姿多態的喀斯特星羅棋布,地下洞係密集交織,洞中琳琅滿目的石鍾乳、石筍、石簾、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與地表的秀麗山林交相輝映,構成了祖國大地上“奇峰、奇洞、美石”的奇葩。
中國東北地區的地質和地理條件不利喀斯特地貌的發育,但那裏分布麵積達70920平方公裏的石灰岩是喀斯特發育的基礎。在東北南部一些地區,由於氣溫、降雨、岩性、海平麵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條件,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濱還喀斯特地貌景觀。在遼東半島南端的海濱地區,還可見到約10米高的成群叢狀分布的石芽,也是喀斯特作用的產物。
橫亙中國西部的昆侖山東西綿延2500公裏,經過科學工作者的多年考察,在東昆侖山無法形成的大麵積古喀斯特地貌。據考證,這是當年隨青藏高原強烈抬升而產生增熱效應和印度洋季風對這一地區影響的產物。雖然後期強烈的地質構造運動和嚴寒冰凍氣候大大地改造和破壞了這些古喀斯特地貌,但在海拔4700-5300米的山地上部和4300-4800米的下部,早,晚兩期的古喀斯特峰林、石芽、溶洞、溶蝕裂隙等依然清晰可見,它們與本區南部藏被唐古拉山的古喀斯特地貌遙相呼應,成為大地滄海桑田、天翻地覆巨變的曆史見證。
這裏出現喀斯特地貌雖然我感到驚奇,可是又在情理之中,因為這詭異的冰風穀什麼都有可能看到。
“老三,叫雪豹慢一點,天色太黑了,這裏是喀斯特地貌,隨時都有可能出現地下溶洞,如果掉進去,估計我們就出不來了。”我現在心裏非常著急,我是看到了圖紙上有這個標識,可是我感覺完全可以躲避開。
“龍岩,你可太坑人了。”老三雖然嘴上說,可是手裏麵還是給了雪豹信號,這樣我們的速度就變緩了。
“這真不怨我,我本來想著是可以避開的,可現在是黑天呀,這快到出口了,山穀變寬了,沒掌握好方向,不過隻要我們慢一點走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現在隻能祈禱我們好運了,因為天已經慢慢的方亮了,這絕對事一個好的信號,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哪些地方能走,哪些地方不能走了。
雪豹在前麵慢慢拉著,周圍的石灰岩漸漸地多了起來,這也就增加了我們的危險程度,而且雪似乎薄了,可能是石灰岩的腐蝕作用使得這裏的雪越來越薄了。
不管麵對什麼樣的困難,我們總是要嚐試著前行,最後雪沒有了,我們把雪豹解放了,兩人徒步而行,這裏已經離穀口不遠了,希望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