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脫離險情見虛影(1 / 2)

這裏的喀斯特地貌給我們的衝擊不小,而且讓老三我們兩個可是徒步走了好長時間才走出了冰風穀。

“龍岩,咱們現在應該往哪裏走?”因為我的手裏有書,所以現在指明方向的就是我了,老三看到四麵出現了紅色區域,開始問我。

“我們想右邊走,那裏好像是有一片岩石,是紅色的石頭不知道拓拔嫣然他們找的是不是那裏了。”我指著右邊的紅色區域給了老三。

因為快到正午了,所以視野比較好,老三仔細看了一下說道:“丹霞地貌,我們要不要進去?”

我就納悶了,這第二次出門是沒看黃曆嗎?怎麼都和特殊的地貌幹上了。

丹霞地貌係指由產狀水平或平緩的層狀鐵鈣質混合不均勻膠結而成的紅色碎屑岩( 主要是礫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並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蝕、風力侵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

1983年《地質辭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義,\"指厚層、產狀平緩、節理發育、鐵鈣質混合膠結不勻的紅色砂礫岩,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這是學術界對丹霞地貌所下的第一個定義。

從此之後,不同的辭書、專家對丹霞地貌的定義達到20種以上,甚至同一位專家對丹霞地貌所下的定義在幾年之間也會發生很大變化。而這些定義中地不同之處若從岩石地貌學的角度來看,是屬於原則性的,各種定義彼此是不能合理共存的。岩石地貌中的關鍵因素是構成地貌的岩石類型,對於構成丹霞地貌的岩石來說,多數人主張是碎屑岩中的礫岩和砂岩,有的則認為還應包括火山碎屑岩、紅色碳酸鹽岩、淺變質岩,甚至有人主張隻要是能形成赤壁丹崖群的紅色岩係就行。此外,關於構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的成岩環境也沒有達成統一認識。多數人主張應該是陸相(即當時應是在河流或湖泊環境中)沉積的岩石,有人則認為應包括海相(即當時應是在海洋環境中)沉積的岩石,還有人提出:\"凡紅色碎屑岩,不論它是陸相、海相、火山相(即是由火山活動所生成的岩石),隻要形成丹崖赤壁的都稱丹霞地貌。\"

在中國境內所發現的丹霞地貌幾乎全發育在不早於中生代(距今兩億多年前)的地層上,而且岩石的成分以陸相沉積為主(岩石是由當時的河流或湖泊沉積物所形成的,而不是在當時的海洋環境中形成的)。然而,隨著研究的範圍向全世界擴展,學者們發現,其他國家的丹霞地貌也有發育在更古老的地層或者海相沉積岩層中。於是,有的學者就建議放寬對紅色岩層的時間及成分限製,以利於把丹霞地貌的概念向全世界推廣。在早期對丹霞地貌的定義中,地貌的形態往往會被不厭其煩地描述,這樣的定義充分說明,丹霞地貌是有著許多曼妙優美的形態的,這種形態並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把它們歸為一類地貌。然而,隨著研究丹霞的人越來越多,全國各地的丹霞地貌都有人去考察,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丹霞地貌的定義變得越來越簡潔和有概括性,再也不羅列具體的地貌形態了,而是把這些形態歸結為\"以赤壁丹崖為特征的一類地貌\"(即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學者們規定\"丹崖\"的高度應大於10米,\"丹崖\"的坡度則應滿足懸崖坡的條件:55°至90°之間。高度和坡度低於上述標準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應歸入紅層丘陵山地中,這是劃分丹霞地貌與紅層地貌的界限。

對於構成丹霞地貌岩層的時代,學者們持有截然相反的見解。有人主張岩石地貌隻有和構成它的地層的時代聯係起來,而且限製在特定的層位才有對比意義,有人主張不應受時代限製,有人甚至認為把自己原來定義中的地層時代刪去代表著進步,認為隻要是形成赤壁丹崖的紅色岩層就都可以被考慮進來。然而,在岩石地貌學中,岩石的時代是用來進行地球演化過程對比研究的必要條件之一,失去了時代限定的岩石地貌,其對地質學研究所能提供的參考階值就大打折扣了。在地貌形態上,多數人強調赤壁丹崖才算丹霞地貌,但也有人把拱門、巨丘、石蛋、石蘑菇、劣地、土柱林等劃入丹霞地貌,在這個問題上也沒有最終的結論。最後,對岩石的色彩討論也出了問題。所有丹霞地貌的定義都承認岩石是紅色的,但對色調並沒有定量標準,甚至有人認為某些灰白色岩層形成的陡崖也是丹霞地貌,因為它可能是由紅色退化而變成灰白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