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地震巨變使分散(2 / 2)

地震,是地球內部發生的急劇破裂產生的震波,在一定範圍內引起地麵振動的現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像海嘯、龍卷風、冰凍災害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災害。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五百五十萬次。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地幔的長期沉澱、析出、分層,在地球深處形成較純淨的核裂變(如鈾等)物質圈,同時由於地幔的長期析出或內部物質的生成析出或地幔對地表的液態、氣態物質(如海水、石油、空氣等)的吸入、熱解,在地幔的上層(地幔、地殼之間)聚集了較為純淨的核聚變物質(如氫等)。地幔的對流造成核裂變物質相遇,以超過臨界體積,發生核裂變,(如果此時附近存有核聚變物質)進而引發核聚變,產生瞬間極速膨脹,反彈地殼產生縱波,縱波拉伸地殼產生橫波(尚未證實)。

江發世在《地球新論》一文中認為:防震是指通過人為措施解除地震危害,防止地震發生,而不是地震發生後的救助。

中國地質學院專家提出:石油是地球母親的血液,對地球內部板塊與板塊之間起到了緩衝、粘附和減壓的作用。而過度開采過石油的地層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會萎縮、塌陷,板塊與板塊間的平衡性被破壞所產生相應的條件反射,結果必然會導致頻繁地出現地震、地陷等自然災害。

防震方法是:對於高壓藏類型地震,在高壓藏區打鑽,鑽孔深達高壓藏。將高壓氣液體通過鑽孔引導到地麵釋放掉或加以利用,就可以防止地震發生。

地下岩層斷裂和錯動的地方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麵上的垂直投影,地麵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60公裏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裏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裏的叫深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麵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用“級”來表示[9]。震級的標度最初是美國地震學家於1935年研究加裏福尼亞地方性地震時提出的,規定以震中距100km處“標準地震儀”(或稱“安德生地震儀”、周期0.8s,放大倍數2800,阻尼係數0.8)所記錄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單振幅,以μm計)的常用對數為該地震的震級。後來發展為遠台及非標準地震儀記錄經過換算也可用來確定震級。震級分麵波震級(MS)、體波震級(Mb)、近震震級(ML)等不同類別,彼此之間也可以換算。用裏克特的測算辦法計算,到2000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沒有超過8.9級的;最小的地震則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儀測到-3級。按震級的大小又可劃分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稱小震)、強震(或稱中震)和大地震等[

目前國際上一般采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在通常所說的裏氏地震規模。裏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中100千米的距離為標準。裏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2倍,相隔二級的震級其能量相差1000 (~ 32 × 32)倍。

小於裏氏規模2.5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者是微震;裏氏規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十幾萬次;大於裏氏規模5.0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為破壞性地震。裏氏規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監測到。有記錄以來,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裏氏規模竟達9.5。

這地震的時間持續不是很長,可是我們已經被這該死的突發事件給打散了,當我緩過來的時候,隻看到小侯在我的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