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學說認為,地窪階段是一個重要成礦期,其特點是形成豐富的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分散元素及放射性元素等礦床;汞、氟、金剛石等也很重要。世界上80%的鎢、85%以上的鉬、50%的錫、40%的銅產於中、新生代;金剛石以中生代為產出的高峰期。
地窪盆地中也產生石油、天然氣、煤、油頁岩、石膏、鹽,以及沉積銅、鈾、鐵等礦。其礦床特點常以小麵積內可以集中大儲量著稱。
該學說還認為,地窪區常可繼承先成的構造單元的礦產,形成礦床疊加,其成礦作用又可將先成礦床改造富化,形成新的礦床或使先成地層中分散的成礦物質富集形成工業礦床。
因此,在地窪區內礦產綜合多樣,且常見大而富的多因複成礦床。由於地殼演化新階段具有如此的成礦作用,因此引起國內外成礦學者的高度重視。有人把第三構造類型與板塊構造並列為決定當代地質學家發展的新學說。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應力場在變化多端的地應力條件下,形成了擠壓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類構造型式,交織成一幅複雜多變的應變圖象。其特點是:(1)貴州的地質構造屬板內構造,構造的主體為薄皮構造。(2)變形不十分強烈,在貴州發育最完整、最廣泛的構造樣式是侏羅山式褶皺帶。都勻運動:原地礦部第八普查大隊(1980)命名,係指發生在貴州中部及南部,奧陶紀末到誌留紀初之間的一次地殼運動。該運動的表現是:在畢節-遵義-湄潭-銅仁連線與貴陽-施秉聯線之間的貴州中部地區,普遍缺失上奧陶統中上部,下誌留統中上部與下伏奧陶係不同層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區如貴陽烏當附近可見到誌留係底部的礫岩層或含礫粘土岩嵌覆於呈數米起伏的間斷麵上。在黔南地區下誌留統中部超覆於奧陶係的不同層位之上,其間缺失地層達數百米,誌留係底部常見底礫岩,部分地區見風化殼。這是一次大麵積的抬升運動。獨山抬升:王約1994年命名,係指獨山地區中泥盆獨山組雞窩寨段與下伏宋家橋段之間的抬升運動。在該區獨山組雞窩寨段之底有風化殘積的褐鐵礦層,其上為底礫岩。另外,根據遺跡化石組合在區域上的對比,可以確認獨山組宋家橋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風化剝蝕。雞窩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這些都表明在獨山組宋家橋段沉積之後,地殼有一次極為廣泛而明顯的上升運動。黔桂運動:趙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廣西棲霞組與馬坪組之間的假整合。在貴州除部分地區外,絕大部分地區馬坪組與其上覆的梁山組、棲霞組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據我國最新公布的地質年表,這次運動發生在中、下二疊統之間。碧痕運動:林樹基(1994)命名。命名地點在晴隆碧痕營。在那裏早更新世早期地層(如坪地組)發生了明顯的褶曲和斷層,地層傾角局部達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積沒有變形。林樹基將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積發生變形的構造運動稱為碧痕運動。從已有資料分析,它大致發生在距今約150~120萬年前。是貴州地區晚新生代時期發生最激烈的構造運動,大致與雲南的\"元謀運動\"對比。這場運動開始了貴州地殼大幅度整體性自西向東掀斜隆升的新時期。貴州侏羅山式褶皺帶:侏羅山式褶皺帶的特點是背斜和向斜的變形強度不同,較緊閉的褶皺和較開闊的褶皺相間並列,代表性的構造是隔擋式與隔槽式褶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