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事業(代序)(1 / 2)

劉慶邦

與世界別的國家相比,我不敢說中國的煤礦儲藏量是最大的,但是我敢說,中國的煤炭消耗量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如果說整個中國是一架龐大的機器,這架機器能夠開足馬力,隆隆前行,那麼推動它運轉的主要動力就是煤炭。煤炭好比是光芒四射的太陽,它的燃燒為大地帶來生機,為人民帶來溫暖,為國家帶來光明。倘若掐斷了煤炭供應,生機會變成枯萎,溫暖會變成寒冷,國家會陷入一片黑暗。如同每天吃糧吃鹽一樣,由於人們平日裏對煤炭的直接使用和間接使用已經習以為常,並不覺得煤炭的重要。可是稍作沉思,就會知道我是實話實說,一點兒都不誇張。

我國煤礦的從業人員在世界也是最多的,有數百萬之眾。全國各地幾乎都有煤礦,凡有煤礦的地方,都有礦工在地層深處辛勤勞作。與其他產業工人相比,煤礦工人隊伍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群體。說其特殊,主要是指他們的作業環境特殊。工作期間,他們看不到陽光,呼吸不到新鮮空氣,是在黑夜一樣的狹小空間,僅憑頭頂礦燈的有限光亮,采伐比黑夜還要黑的煤炭。有一個詞不必諱言,黑暗。長期以來,人們把這個詞意識形態化了,幾乎忽略了它在光學和物理學上的本質意義。倘若回到本質的意義上,誰都不能不承認,煤礦工人的作業環境的確是黑暗的。同時,他們的工作服是黑的,臉是黑的,手是黑的,熄滅礦燈之後,他們便與黑暗融為一體,連自己都看不到自己。但光明正蘊藏在黑暗之中,黑暗恰是光明的源頭。煤礦工人在黑暗中挖掘火焰,挖掘熱能,挖掘陽光,在黑暗中維護著整個國家的光明。

煤在地下沉睡時,不管它沉睡了多少個百萬年、千萬年,它仍是一種自然狀態,不是文化狀態。而煤一旦被人類喚醒,一旦被礦工從地下挖掘出來,它的狀態就改變了,就從自然的煤,變成了文化的煤。煤的文化內涵是礦工通過勞動過程賦予的。人所共知,礦工采取原煤的過程是複雜的、沉重的,並充滿著艱險。他們為之流汗、流血,有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從這個意義上講,煤的文化不是貧乏的,是豐富的;不是膚淺的,是厚重的;不是單調的,是多姿多彩的。正如黑色是萬色之和,煤文化的燦爛內涵也值得反複闡釋。

整體的煤被分割,從井下運到地麵,這時的煤雖然由自然的煤變成了文化的煤,但這種文化還停留在物質文化層麵上,要上升到精神文化層麵,還需要再挖掘,再提煉,並反複書寫,反複追尋。這些過程雖然從體力勞動變成了精神性勞動,但後一種勞動一點兒都不輕鬆。相比之下,精神性勞動更艱難,付出更多,也更難取得成果。幸好,煤礦工人隊伍中加入了一批文化水平較高的人,一批不滿足於物質生活的人,一批熱愛精神生活的人。在體力勞動之餘,他們拿起筆來,寫詩,寫小說,寫散文,寫報告文學,寫各種各樣的文藝作品。前麵說過,在全世界範圍內,中國用煤最多,煤礦工人最多。在此基礎上,中國煤礦熱愛文學創作的人也最多。久而久之,他們成了詩人、小說家、散文家等。他們的作品走向了全國,有的還走向了世界。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煤不斷地被抽象化、人格化、精神化、藝術化。一提到煤,人們不僅想到它是一種文化物質,還會想到諸如燃燒、光焰、溫暖、照耀、犧牲、奉獻等一連串精神性理念。煤成為礦工精神的組成部分,或者說已成為礦工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