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高,名堂真不少
專家門診
作者:胡愛民 徐乃佳
最近遇到張先生,1個月前他被確診為2型糖尿病,最近總被早餐前的空腹高血糖困擾。每每早餐前,他的血糖就徘徊在10~12mmol/L,由此造成一整天的血糖也控製欠佳。目前的治療方案是服用格列美脲片(早餐前1片)及阿卡波糖(每餐餐時嚼服1片),配合飲食、運動治療,但空腹血糖依然不降。這是為何?張先生以為需要增加藥量,便谘詢於我。於是我讓他監測午夜12點以後的血糖,每2小時查1次。血糖監測是結果是:午夜12點5.0mmol/L,淩晨2點3.2 mmol/L,食用糖果後,血糖升至5.8mmol/L。在淩晨2點,張先生出現了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小於或等於3.9mmol/L即為低血糖),但是並無低血糖症狀。早餐前空腹血糖高,其實是因淩晨低血糖導致血糖反跳性增高所致。可謂“不識高糖真麵目,隻緣身在低糖中”。
我將張先生早餐前的格列美脲減為半片,淩晨再未出現低血糖,空腹血糖也很快達標。
同是高血糖,鑒別自有方
清晨空腹血糖在什麼水平算偏高呢?60歲以下的患者,空腹血糖的目標宜控製在4.4~7.0mmol/L,超過7.0mmol/L就屬於高血糖;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空腹血糖目標值的上限可放寬至8.0~9.0mmol/L,超過9.0mmo/L就屬於高血糖。
張先生的高血糖情況,在醫學上叫“蘇木傑效應”。糖尿病患者在出現低血糖時,身體會啟動保護機製,體內的糖皮質激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從而引起繼發性高血糖,這就是“蘇木傑效應”。這種效應可使清晨的空腹血糖隨之升高。出現“蘇木傑效應”的患者,有時並無心慌、出冷汗等典型的低血糖症狀,且處於睡眠之中,一旦發生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險。此時應該減少降糖藥物的用量,以避免淩晨低血糖的發生。
另一個導致清晨空腹血糖升高的因素,叫做“黎明現象”。就是說糖尿病患者在夜間血糖控製尚可,且無低血糖的情況下,於黎明時(清晨3:00~9:00時),由於各種升糖激素(如生長激素、糖皮質激素等)分泌增多,導致肝糖原輸出過多,引起清晨空腹血糖升高。
如何鑒別“黎明現象”和“蘇木傑效應”?可從淩晨零點開始,每隔2小時測1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餐前。如果患者在黎明前後均出現低血糖(血糖小於或等於3.9mmol/L),就說明其出現的空腹血糖升高的現象是“蘇木傑效應”。如果患者在夜間沒有出現低血糖,而是血糖逐漸升高,其出現的空腹血糖升高就是“黎明現象”。
隻要方法當,血糖定能降
造成“蘇木傑效應”的降糖藥物的主要特點是作用時間長,一般持續作用時間在12~24小時,如長效磺脲類藥物、預混胰島素,以及中效、長效胰島素。解決此效應的方法有二:一是將晚餐前或者睡前的降糖藥減量;二是將晚餐藥量的1/3放在睡前食用。減少晚餐的藥量,可能導致晚餐後血糖控製不佳,因此第二個方法更適合需控製晚餐後血糖而無法減量藥物的患者。
對付“黎明現象”,方法靈活多樣。
方案一:加量晚餐前或者睡前降糖藥,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方案二:無二甲雙胍禁忌的患者,可在睡前服用二甲雙胍。二甲雙胍可抑製肝葡萄糖異生,減少肝糖輸出,控製空腹血糖。
方案三:使用預混胰島素者,更換注射部位。胰島素的注射部位主要有腹部、上臂三角肌下外側、大腿前外側和臀部外上1/4。它們對胰島素的吸收速度由快到慢為:腹部、上臂、大腿和臀部。預混胰島素通常於早晚餐前,在腹部或大腿注射,如將晚餐前的預混胰島素改在臀部注射,可讓其吸收變緩,有助血糖控製。但要注意,此法可能對晚餐後的血糖控製產生不良影響。
方案四:睡前注射長效胰島素的患者,可改用中效胰島素於臀部外上1/4處注射。中效胰島素與長效胰島素不同,前者在6~8小時在體內可達到最大的藥物濃度,後者作用平和,無藥物濃度的高峰低穀,持續時間達24小時。利用中效胰島素的藥物濃度高峰,可以拮抗“黎明現象”。同理,注射預混胰島素的患者,可考慮更換成胰島素劑型,如50R(含50%短效和50%中效胰島素)更換為30R(含30%短效和70%中效胰島素),以增加中效胰島素的含量而抵製“黎明現象”,更換劑型後胰島素的用量需要略微調整。
醫生會針對病情“量體裁衣”,獨用或聯用上述方案,同時嚴密監測血糖。
最後要說明的是,清晨空腹血糖高,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