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公共安全事件”的心理陰影
健康生活
作者:七祈
前段時間頻發的電梯安全事故引起了公眾對電梯安全的高度關注,也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心理衝擊,從而誘發了公眾對公共安全的廣泛性焦慮。當然,這種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畢竟是非常小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和事件的淡出,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從焦慮狀態中走出來。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會產生較為嚴重的焦慮,並且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陳女士在一家大型公司上班,公司所在樓層比較高,上下需要乘電梯。按說在現代社會,電梯其實是日常生活中經常要乘坐的工具,但陳女士就是不適應。尤其是前段時間發生“電梯吃人”等事件以後,她對電梯的恐懼日益劇增,每次邁進電梯門,心裏都止不住發怵,腦中浮現各種可怕場景,甚至平時工作或者在家裏,也會時時想到那些“可怕的事情”,然後瞬間變得“整個人都不好了”。
陳女士的同事們剛開始還安慰她,但時間長了就不再當回事兒,她自己也覺得太矯情,畢竟“電梯事件”已經過去那麼久了,別人都能放下,自己咋就越來越恐懼呢?無奈之下,陳女士去看了心理醫生,經診斷,她患上了“電梯恐懼症”,需要進行係統治療。
一般來講,發生公共安全事件時,事件本身的恐怖色彩以及不可控性會給人們帶來強烈的心理刺激,產生“這種事也有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聯想,再加上媒體及網絡的渲染、助推作用,就相當於反複的心理暗示,很容易使人出現“急性應激障礙”。比如,很多網友都說,在看“電梯吃人”事件的視頻時,感到惡心、胸悶、喘不上氣,對乘坐電梯有種種顧慮。從心理學角度講,當我們受到某種刺激,出現類似的戒備心理是一種預防性反應,屬於正常現象,但即使如此,也應該及時進行心理調適。
首先,要馬上終止刺激,比如可以關閉視頻,有意識地不要再看有關事件的報道,也不要和朋友、家人談論此事,以免形成反複心理暗示;其次,轉移注意力,可以看場電影,或者看看書、聽聽音樂,總之要淡化恐懼的記憶;另外,跑步等高強度耐力運動可以對大腦產生生物化學作用,釋放一種叫做內啡呔的化學物質,內啡肽是大腦天然產生的鎮靜劑,被稱為“快樂因子”。也就是說,運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心理調適方法,當不良情緒比較嚴重時,不妨一試。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由於外界刺激而產生的不良情緒,都可以通過自我調適而緩解乃至消失。但是,一些心理敏感脆弱的人,往往很難通過自我調節走出不良情緒的陰影,發展成“恐懼症”。
區分“急性應激障礙”和“恐懼症”, 在臨床上有一個標準,一般以1個月為限,如果焦慮、不適等不良情緒持續超過1個月,就得及時看心理醫生,進行係統治療。
說到“恐懼症”,還是應該再說說“恐懼”這種情緒。人們對某些事物的恐懼,屬於一種防禦心理,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隻要不引起嚴重焦慮,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不屬於疾病。但是,如果明知引起自己焦慮的某種傷害發生的概率是很低的,卻仍然無法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並且長時間出現煩躁情緒,甚至處於崩潰的狀態,那就發展成“恐懼症”,需要接受係統的心理治療。
對於恐懼症的治療,最常用的是“暴露治療法”,這也是目前治療恐懼症最安全有效的方法。簡單點說,所謂“暴露治療法”就是由心理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設定階梯性的恐懼值,並讓患者逐步暴露於引起恐懼的事物中,循序漸進地接受刺激,從而逐漸降低恐懼的程度,直至症狀完全消失。比如治療“電梯恐懼症”,就是越害怕電梯就越是要主動地接觸電梯,先從乘坐一層電梯開始,逐漸增加乘坐電梯的層數,一步步消除對電梯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