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草藥催生的西藥
健康生活
作者:李定國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2015年10月,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青蒿素是從植物青蒿莖葉中提取的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藥物。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見的一種植物,鬱鬱蔥蔥地長在山野裏,外表樸實無華,卻內蘊治病救人的魔力。筆者從屠呦呦的成功事跡,聯想到不少療效卓著且具有長久生命力的藥物都是出生於山野中的“貧寒之家”,這些“草根一族”,經過科學家的研究和提煉,終於成為濟世救人的靈丹妙藥。
1.從老嫗“秘方”中發現洋地黃
洋地黃用於治療心力衰竭已有200多年的曆史,直到現在,它照樣是治療心衰和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選藥物。洋地黃的發現應歸功於18世紀的英國青年醫生威廉·威色靈。1775年,威色靈在一次外出行醫的旅途中遇到一位嚴重水腫的婦女,經他檢查認為這位婦女已經無法挽救。但幾星期後,他聽說這位婦女居然康複了,感到十分驚訝,親自前往了解,得知該婦女是服了一位老嫗的草藥煎湯治好的。威色靈找到那位老嫗,要來一副草藥。後來得知,這種包含有二十多種植物的治療水腫的方劑早在民間傳用。威色靈對這一秘方進行了嚴格的測試和篩選,最後發現在湯藥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指頂花(洋地黃)。隨後9年,威色靈研究了在不同生長期間,指頂花各部分經過煎熬或製成藥丸的效果。他發現,在指頂花花期之前,末片磨成的粉末最為靈驗,用它可以解除心髒衰竭引起的水腫。這種藥粉有利尿作用,可以排泄積聚在體內的多餘液體,同時也挽救了心髒。1785年,他將研究結果撰寫了成《指頂花報告書》,這一專著出版後,威色靈立刻聞名醫學界。此後,洋地黃應用於臨床取得顯著的效果,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2.“秘魯樹皮”與金雞納霜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針對的就是瘧原蟲,而在發現瘧原蟲之前,世界上有些地區已經有了抗瘧藥物。在西方,最早的抗瘧藥要算是印第安人發現的一種樹皮。傳說有一位印第安人患了瘧疾,寒熱交作,口幹舌燥,便在一個小池塘邊喝了許多水,水味苦澀,但不久就退燒而痊愈了。他發現許多樹浸泡在池塘裏,使得水味苦澀。從此,印第安人得知苦水是樹皮而來,遂采用樹皮來治療寒熱病。於是,在南美印第安人中,就作為“祖傳秘方”在族人中秘密傳用。當時他們立下族規:此藥治病,不得外傳,凡違規者,全族共誅之。
1638年,時任秘魯總督的西班牙人辛可(cinchon)伯爵的夫人安娜·辛可(Ana cinchon)患了嚴重的間日瘧,她的印第安侍女卓瑪照料她。出於好心,她在給夫人服用的湯藥中加投了樹皮粉末。豈料,被辛可伯爵發現,誤認係卓瑪在湯藥中下毒,遂對她嚴加拷問。但卓瑪不能說出真情,因為說出原委就會因泄密罪而被族人殺死。於是,辛可伯爵手下的西班牙人因卓瑪“對伯爵夫人下毒”而準備將她燒死。在千鈞一發之際,安娜發現卓瑪不見了,追問其他印第安仆人,從而得知真情。她立即趕赴刑場,搭救了卓瑪。從此,西班牙人得知樹皮的秘密,並將其帶回歐洲,而且將這種樹皮稱為“秘魯樹皮”。隨後,瑞典科學家林奈塔斯研究了這種樹,並把這種樹皮以總督夫人的名字命名為辛可那(cinchona),從而成為歐洲著名的解熱藥。辛可那的漢譯為“金雞納”,其霜劑稱為“金雞納霜”。金雞納又稱為奎寧。“奎寧”之名來自印第安土著語——kinin,意為“樹皮”。而英語、西班牙語則據kinin之音衍譯為Quinine。我國是以粵語之音將其譯為“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