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行數日後,兩人應邀參加一次晚宴。席上演講開始了。馬克·吐溫第一個滔滔不絕、充滿情感地講了20分鍾,贏得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然後,輪到得彪演講,得彪站起來,麵有難色地說:
“諸位,實在抱歉,會前馬克·吐溫先生約我互換演講稿,所以諸位剛才聽到的是我的演講,衷心感謝諸位認真地傾聽及熱情地捧場。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馬克·吐溫先生的講稿了,因此我無法替他講了,所以,請諸位原諒我坐下。”
馬克·吐溫被他一番話鬧得哭笑不得,向得彪投去略帶抱怨的目光,然後無可奈何地聳了聳肩。
德國著名詩人和戲劇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討厭那些冗長單調而又沒有多大效果的會議。
一次,有人請他參加一個作家的聚會,並讓他致開幕詞。布萊希特公務纏身,不想參加,便委婉地拒絕了。哪知,舉辦人並不罷休,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直至布萊希特無可奈何地答應為止。
開會那天,布萊希特準時到會,悄悄地坐在最後一排。主辦人看到後,把他請到了主席台就座。
一開始,主辦人講了一通很長卻沒有什麼實際內容的賀詞,向到會者表示歡迎,然後,高聲激動地宣布:
“現在,有請布萊希特先生為我們這次大會致開幕詞!”
布萊希特站了起來,快步走向演講的桌子前。
到會的記者們趕緊掏出筆和小本子,照相機也哢嚓哢嚓響個不停。
不過,布萊希特卻讓某些人失望了,他隻講了一句話:
“我宣布,會議現在開始!”
馬克思的女兒燕妮,有一次曾請教當時德國著名的一位曆史學家,問他能否將古今的曆史縮寫成一本簡明的小冊子。教授笑著答道:“不必。”
他說,隻需用四句諺語,就能概括古今的曆史:
第一,當“上帝”要某人滅亡的時候,往往先讓其有炙人的權勢。
第二,時間就是一個巨大的篩子,最終會淘去一切曆史的陳渣。
第三,蜜蜂盜花,但結果反而使那些花開得更盛,嫵媚迷人。
第四,暗透了便望得見星光。
抓住要點,最重要的就是說出你要談論的主題,其餘的客套話盡量少說或不說,這樣你的聽眾才不會感到心煩意亂。
當然,這一方法的運用必須針對特定的對象,並不是對所有的人都適用。假如對方跟你並不是很熟悉,而你則一上來就直奔主題,是必讓人感覺唐突,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般說來,這一方法主要是針對那些跟自己關係比較熟識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如:商業談判、會場、做報告演講等。在這些場合下,如果你能夠做到抓住要點,一針見血,沒有那麼多冗長的廢話,就會很快地吸引聽眾,使他們迅速地進入主題,接下的事情無疑就會好辦多了。
(2)借助環境避免尷尬梁曉聲是知青出身的青年作家。他創作的許多作品,如《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等,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他也經常到國外訪問。
一次,英國一家電視台采訪梁曉聲,現場拍攝電視采訪節目。
采訪的記者是一位四十多歲,老練機智的英國人。采訪進行了一段時間後,記者將攝像機停了下來,走到梁曉聲麵前說:
“下一個問題,希望你做到毫不遲疑地用最簡短的一兩個字,如‘是’與‘否’來回答。”
梁曉聲點頭認可。
隨著遮鏡板“啪”的一聲響,記者的錄音話筒立刻就伸到梁曉聲嘴邊問:
“沒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的青年作家,那麼,我想請教你,梁先生,在你或是你這一代作家看來,文化大革命是好是壞?”
梁曉聲一怔,未料到對方的提問會如此刁鑽,分明是想“謳”人上當。他靈機一動,迅速轉移話題,立即反問道:
“先生,如果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自然也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著名的作家,那麼你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回答如此巧妙!英國記者不由得暗暗佩服。後來,英國的這家電視台在播放這期節目時,隻好將這一段對話“掐”掉。
在社交場合,有時候會遇到一些讓人左右為難的境況,就如上麵提到的這個故事,如果梁曉聲按照那位英國記者設計的思路去想問題,回答問題,無論他回答什麼都會落入英國人設計的圈套。此時,就需要人們有非凡的反應能力,最好能夠借助周圍的環境,迅速轉移話題,以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尷尬。
1961年5月,外交部長陳毅元帥率中國代表團赴日內瓦,參加解決老撾問題的14國外長擴大會議。
會後,美國代表哈裏曼攜夫人在加拿大代表朗寧的陪同下,來到陳毅元帥的桌前。朗寧不懷好意地對陳老總說:
“陳元帥,這位是哈裏曼夫人,要和您握握手,不知您同意不同意?”
陳老總禮貌地站起來,坦然自若地說:
“這有什麼,當然可以了,難道你們美國人的手不是肉長的嗎?”
哈裏曼夫人把話接過去說道:
“你每次發言我都來聆聽,而且我發現從遠處看你很漂亮。但是,現在從近處看,我覺得,你更漂亮。”
這句美國式的恭維,讓陳老總感到極不適應,不過他馬上便回敬一句:
“十分感謝。不過,我敢肯定你們的肯尼迪先生就不會這樣評價我!”
一句玩笑使陳毅輕鬆擺脫尷尬,同時也顯得瀟灑自若。
漢章帝時,有一位誌士叫第五倫,深受章帝信任,便讓他做了司空,職位相當於後世的宰相。由於第五倫為人正直,奉公守法,盡職盡責,深得人們愛戴。當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得罪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