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黃蜂無法飛行。科學已經充分證明了大黃蜂無法飛。它的體重太沉,而翅膀又太輕。從氣體動力方麵來說,它飛行是不可能的。然而大黃蜂不知道這樣的事實——所以它飛了。
亨利·福特是一位最了不起的人。直到40歲,他的生意才獲得成功。他沒有受過多少正規的教育。建立了他的事業王國之後,他的目光轉向了製造八缸引擎。他把設計人員召集到一起說:“先生們,我需要你們造一個八缸引擎。”這些聰明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工程師們深諳數學、物理、工程學,他們知道什麼是可做的,什麼是行不通的。他們以一種寬容的態度看著福特,好似在說:“讓我們遷就一下這位老人吧,怎麼說他都是老板嘛。”他們非常耐心地向福特解釋說八缸引擎在經濟方麵考慮是多麼不合適,並解釋了為什麼不合適。福特並不聽取,隻是一味強調:“先生們,我必須擁有八缸引擎——請你們造一個。”
工程師們心不在焉地幹了一段時間後向福特彙報:“我們越來越覺得造八缸引擎是不可能的事了。”然而,福特先生可不是輕易被說服的人,他堅持說:“先生們,我必須有一個八缸引擎——讓我們加快速度去做吧。”於是,工程師們再次行動了。這次,他們比以前工作努力一些了,時間花多了,也投入了更多的資金。但他們對福特的彙報與上次一樣:“先生,八缸引擎的製造完全不可能。”
然而對於福特,這位用裝配線、每天5美元薪水、T型與A型改良了工業的人的字典裏,根本不存在“不可能”,之說。亨利·福特炯炯有神地注視大家說:“先生們,你們不了解,我必須有八缸引擎,你們要為我做一個,現在就做吧。”
猜猜接下來如何?他們製造出了八缸引擎。這是因為有一個人做到了明智的藐視:不知道什麼事是不能做的,因此做成了。我們每天都可以發現這種情況,是不是?一個人認為他不能——因此做不了;一個人認為他能——因此做成了。這種成功的過程實際說明了,僵化的思維實際妨礙了溝通。
開拓思維和溝通渠道
牛津大學的幾何學大師,道奇森和維多利亞女王有一個極富典型性的故事可以揭示習慣思維的陷阱。
有一年,道奇森和三個小女孩在泰晤士河裏劃船,他認為和小女孩們交流最好的辦法隻能是講講故事。於是,他啟動他慣於嚴謹思維的腦袋,發揮出色的想像力,編了一個童話。後來他把這個童話寫成書,以劉易斯·卡羅爾的筆名出版,立刻轟動全英國,那本書就是著名的童話經典《艾麗絲漫遊奇景記》。當維多利亞女王看了這本書以後,深深地被吸引了,急不可耐地叫侍從通知道奇森,她希望看到他的全部作品。不久,道奇森親自送去幾卷自己的著作,令維多利亞女王麵紅耳赤,因為他送去的全是關於幾何學的學術著作。
女王掉進習慣的陷阱了,她依照常識以為童話傑作的作家另外的著作一定也是童話。這就是習慣思維產生的障礙。
習慣性思維是指對於一個問題,隻從單一方向、單一角度,僵化地、習慣性地進行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剛好與發散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相抵觸,不利於創造力的發揮,應該加以克服。
(1)關係固定化
實際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聯係的,發生著各種各樣聯係,而且聯係形式是網絡化的形式,而不是單一線條的形式。也就是說,一事物總是與多種事物發生關係,聯係在一起,而不是隻與單一事物發生關係,聯係在一起。但是,由於日常生活工作經驗常使人們習慣地把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關係固定下來,久而久之,思維時常認為這一事物隻與那一事物有關係、有聯係,而忽略這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係和聯係,影響、阻礙問題的解決。
例如,一天晚上,湯姆正在讀一本有趣的書時,媽媽把電燈關了。盡管屋子裏漆黑一片,他卻繼續在讀書。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在暗處湯姆仍在讀書。對此,你可能不得其解。沒關係,先對關鍵點提幾個問題進行發散思維。例如,“盡可能多地說出‘他讀的書,是什麼樣的書?”“盡可能多地說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能在暗處讀書?”等,通過這些問題的發散思維,解決問題的線索就找到了。如果你沒辦法解決問題的話,原因就在於把“讀書”必須“用眼睛看”這一關係固定化。對於常人是這樣,但對於盲人,讀書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手摸。所以,不管屋子是亮堂堂的還是漆黑一片,盲人照樣能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