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解決問題感到不得其解、束手無策時,先分析出解決該問題時無法解釋的關鍵點,並用一句話表述出來。例如上例的關鍵點是“在暗處他仍在讀書”。然後對關鍵點中各個要素進行思維發散如上例的“盡可能多地說出‘他讀的書’可能是什麼樣的?”“盡可能多地說出‘他’可能是什麼樣的人?”等。通過發散,就可以擺脫關係固定化,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
(2)性質固定化
事物的性質是多種多樣的,但由於日常接觸到的某種事物常常隻表現出某種性質,而其他性質不常表現。久而久之,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了一個深刻的印象,一提到這種事物,馬上想到該事物的這種性質,固執地認為這種事物隻有這種性質,而不是進一步發散,想想是否還有其他的性質,影響和阻礙問題的解決。
例如,查理宣稱,在某一天的某一時刻,他將創造一個偉大的奇跡:他將在哈得遜河水麵上行走20分鍾而不沉入水裏,一大群人聚在一起想親眼目睹這一情景。果然,查理像他說的那樣,在河麵上行走了20分鍾。他是怎麼做到的呢?有些人看到這個問題,認為簡直不可想像,不用其他輔助工具怎麼能在水麵上行走?肯定會沉入水中。如果用發散思維進行思考,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想像:
這一天是什麼樣的天?發散思維的答案有,晴天、陰天、下雨天、霧很大、天氣很冷、夏天、秋天、冬天、春天等。
查理可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答案有平常的人、男人、會輕功、會氣功、腳板很大的人等。
水有幾種狀態?答案有氣態、固態、液態、海水、湖水、淡水、鹽水等。
最後,把發散思維的各個答案與問題聯係起來看是否能解決問題。例如,晴天,不能解決問題,下雨天,不能解決問題,冬天,水麵結冰,問題解決了。再如,液態,不能解決問題,固態,水是固體,即水麵結冰,問題解決了。
(3)孤立、片麵、靜態化
任何事物的存在、發生、發展變化過程總是與環境緊密聯係在一起,是發展變化的。但是,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有時常常把問題孤立起來,不與其他事物聯係起來,或者使之處於靜止的狀態,不用發展的觀點來思考問題,從而使問題難於解決,即使解答出來了也是錯誤的。
比如,“遠洋客輪停泊時,史密斯夫人病得無法離開她的客輪。中午時分,她床位旁邊的舷窗正好在水線上方7米。漲潮使水線以每小時1米的速度上升。假設水線的升高速度每小時翻一倍,那麼要隔多少時候水線將與舷窗齊平?”如果解答不出該問題,關鍵就在於忘記事物變化的動態過程,以及船與其他事物的關係,忘記了“水漲船高”的道理。
如何克服孤立、片麵和靜態化的習慣性思維呢?顯然在解決問題時要樹立起全麵、係統、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考慮一下問題可能的情境、情況將會怎樣發展。具體做法是用設身處地法來解決這類問題。所謂設身處地法是把你自己設想成為思考的對象,即你是思考的對象,然後,重複想像你處在這種環境下將怎樣發展?可能處於什麼狀態?將怎樣變化?怎樣行動?行動的過程如何等。通過設身處地法,身臨其境,使你較容易擺脫孤立、片麵、靜態化的習慣性思維,順利地解決問題。
(4)思維方向固定化
人的思維過程常常有一定的習慣性思維方向。遇到一個問題時,馬上從該方向去考慮這個問題,往往得不到結果。
例如,“兩艘宇宙飛船徑直相向飛行。一艘飛船的速度為每分鍾8公裏,另一艘為每分鍾12公裏。假設它們相距5000公裏,那麼在相撞一分鍾前,它們之間的距離是多少?”有人在解決這個問題對其思路是這樣的,要算出相撞前一分鍾它們間的距離,顯然是原來相距的距離減去兩宇宙飛船相撞前一分鍾的前麵一段時間內飛過的距離之差。於是,他就沿著這樣的思路來解答該問題。用這種方法要得到答案要花一定時間,且還不很容易得到答案。但是,如果改變了思維的方向,要求相撞前一分鍾它們之間的距離,不就等於在這一分鍾內兩艘宇宙飛船飛的距離嗎?想到這裏,答案就很明顯了,12+8=20公裏。可見,不同的思維方向對問題解決的簡捷、難易程度不同。所以,在解決問題時,如果覺得用習慣性思維方向解決問題繁瑣、複雜且很不容易得出答案,就要審查一下思維方向是否對路,換用其他方向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