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底線(1 / 1)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之說,充分表明了說話的重要性。說話很重要,說話也很難。

有的人說話不得體。如一個故事講:某君請客,客未到齊,某君說:“該來的沒來”。一部分來的人暗想,莫不是我們不該來的來了,於是走了。某君又說:“不該走的倒走了。”一部分留下的人想,難道我們該走的不走,於是也走了。某君拍腿道:“我說的不是你們。”最後幾個留下的人想:“說的不是他們,那麼是我們了。”於是一哄而散。某君說話就有些詞不達意,引人誤解。

有的人說了過多的話,在不知說什麼好或說什麼不好時,不知道閉上嘴巴。作家王蒙寫道:“有多少人通過畢生的努力做到了會說什麼,卻做不到會不說什麼及不會說什麼;做到了會說得精彩,卻做不到不該說的不說。”自恃口才好,牙尖嘴利,說話刻薄刺耳,出口傷人,殊不知禍從口出。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寧失人,勿失言。”說的正是人要慎言的道理。

話多失言不好,一味沉默也有壞處。明朝思想家王陽明就指出沉默的幾個缺點:因愚蠢而沉默,因狡猾而沉默,因怯懦而沉默。這些都不是好的沉默,王陽明稱之為“默之賊”。因愚蠢而沉默,不失為藏拙之道。狡猾和怯懦的沉默,如投機取巧,為推卸責任而沉默,因不敢說真話而沉默,倒真是壞的沉默。一位叫馬丁的德國新教神父在美國波士頓的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留下一段話:“起初他們(納粹)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是工會成員,我不說話;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不說話;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可見,古今中外,沉默都有限度,有時候沉默是金,有時候不沉默是金。

能不能堅持說真話不說假話,這又是說話的一個難點。巴金先生晚年寫有《真話集》,帶頭講真話,倡導講真話,十分令人佩服。但生活中確實存在一些複雜曲折微妙的情勢,叫人不好說真話。麵對這種情況,我倒想起這樣的觀點:“能說真話盡量說真話。不能說真話也不必說假話時,盡量不說話。不得不說假話,盡量不說害人的假話。”這或許也算一種說話的底線。

說,還是不說,都應該有個底線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