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韓自貿區建設進入衝刺階段(1 / 2)

習近平主席7月初訪問韓國時,兩國領導人達成共識,將進一步努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中韓自貿區談判。如今距離年底已經不到3個月,剛剛結束第十三輪談判的中韓自貿區已經進入衝刺階段,其順利達成不僅是兩國經貿關係提升的基石,也是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關鍵。

中韓自貿區談判經曆了馬拉鬆式的曲折過程。早在2004年的APEC會議上,兩國領導人就達成此項共識。2012年5月談判正式開始,但直到2013年9月的第七輪才取得一定突破。中韓就廢除關稅的產品比例(90%)和進口額比例(85%)初步達成共識,第一階段談判結束。此後的一年中,中韓進行了六輪談判,但進展緩慢,遲遲無法結束。

談判受阻的症結其實並不複雜,就是兩國的超敏感領域。農產品是韓國傳統的核心敏感領域,麵對作為其主要農產品來源之一的中國,韓國對其農業的保護傾向更加嚴重。與此同時,中國在中韓自貿區談判中打算設置的超敏感領域主要是鋼鐵、石化產品、汽車等,韓國在這些產業中均占有較大優勢。比如,目前中國對轎車和客車等乘用車征收25%的進口關稅,如果在中韓自貿區成立後大大降低甚至消除這一高關稅壁壘,韓國對華汽車出口將大幅增加,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劇烈衝擊。目前中韓雙方在相互超敏感領域的設置上存在分歧,隻要這一難題得到解決,談判就能很快結束。

盡管經曆了漫長的十年,盡管存在難以克服的分歧,中韓對自貿區談判越來越重視。韓國政府更多次明確強調將中韓自貿區談判作為韓國貿易戰略最優先的選項。兩國都非常清楚,自貿區對雙邊經貿關係和各自的經濟發展都將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一直以來,中韓經貿依存不斷加深,在相互的對外貿易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中國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對華貿易占韓國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一,比韓美、韓日、韓俄貿易加起來還要多;而韓國則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2013年韓國在中國進口市場的占有率已經上升到9.24%,超越日本成為中國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的差異,目前中韓仍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不同位置,再加上自然經濟稟賦的區別,兩國的經濟互補性較強。中國可以向韓國提供勞動密集產品和中間產品,韓國則更多地向中國提供生產性商品和高端消費品。中韓自貿區談判完成後,這個比較優勢可以得到進一步發揮,為雙方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對韓國來說,自貿區有助於其搶占中國的市場先機,鞏固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韓國經濟一貫的出口導向性質決定了其發展離不開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為韓國帶來了出口機遇和發展動力。對中國來說,自貿區有助於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兩國領導人將中韓自貿區定位為“高水平全麵自貿區”,可以給中國經濟帶來力度適宜的外部刺激,倒逼國內政策調整和產業升級,並為中國與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投資和貿易協定談判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