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平
德國的法蘭克福,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國際化大都市,又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這座城市最動人的細節,竟源於一個字——
20世紀初期的歐洲,出了一位舉足輕重的大銀行家貝特曼,他的故鄉,就是法蘭克福。那一年,功成名就的貝特曼風塵仆仆回到家鄉時,呈現在他眼前的卻是一片衰敗的街景。銀行家的心顫抖了:“這就是我的家鄉嗎?”於是,他毅然投巨資用於市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直到他去世,他的全部遺產已與這個漂亮的城市融為一體。
法蘭克福傍依著一條美麗的河——美因河,19世紀之前的五百多年,河上隻有一座古橋。作為當地政府,一直無錢也無力修更多的橋。後來,市民們就自發捐款籌資,建起了美因河大鐵橋。十幾年過去了,當所收的過橋費達到了建橋成本時,投資者立刻取消了收費站,將大橋無償捐給了市民。
建於19世紀中葉的歌劇院是法蘭克福市民捐建的標誌性建築,不幸在二戰期間毀於戰火。作為創傷的標誌,政府部門一直拒絕將其重建工作提上議程。而市民們卻一直惦記著它,並且不斷為之奔走、募捐,三十多年過去了,市民們努力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議會迫於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同意重建歌劇院。
醫學家森根貝格,將全部家產捐出來,創建了醫學研究所和醫院,它們就是後來的法蘭克福醫學院及附屬醫院;大商人斯旦德去世前留下遺囑:將全部財產和珍藏的藝術品捐給這座城市,前提是藝術長廊免費對市民開放,生活有困難的青年藝術家,可以到藝術學院申請資助。後來,這座城市誕生了兩大著名的機構——斯旦德藝術博物館、法蘭克福藝術學院。
如今的法蘭克福,成了無數世界級的銀行家、藝術家、教育家、企業家的搖籃,對這些足跡灑遍全球的驕子而言,最引以為豪的就是能為家鄉麵貌的日新月異獻計出力;最感幸福的事就是坐在薩克森豪木架結構的傳統酒吧裏,細品一杯本土的特產蘋果酒。在他們心中,生機勃勃的城市就像父親,溫柔清純的美因河則是母親,給父親和母親捐助是天經地義、不用回報的。
無需過多的描繪,聽著這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讀著這一顆顆火熱的赤子之心,便會明白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和其他許許多多城市一樣,也曾有過窮困潦倒的時代,也有過滄桑曲折的曆程。所不同的是,他們有一批世世代代忠誠不改的子民,他們有許多城市所缺少的一個字——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