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妹尾河童 薑淑玲 譯
巴黎的彈簧門
巴黎地鐵站的出入口采用彈簧門設計,就是那種往前推,人通過後放開就會自動彈回去的門。從路麵下的樓梯到地下道便會看到這門整天不停地開開關關。從這扇門我又驚訝於日本人和法國人的明顯差異。
幾乎所有法國人在通過之後都會回頭看一看,如果後麵正有人往這個方向來,他們就會一直扶著門,直到後來的人接住後,才輕輕放手繼續往前走。
這時剛好有位日本的旅客經過。或許是不習慣這種門的關係吧,我是很想原諒他,但實在是有點兒過分,看了真讓人覺得不好意思。
簡單說,他通過以後人就繼續往前走,門呢,就這樣鬆手一放,讓它大咧咧地彈回去,差點打到後麵人的臉。後來的人看到門突然彈回來,眼見就要撞上臉,急忙舉起兩手擋在麵前,還嚇得大叫。
法國人大概覺得:“這種不顧他人的人到底在想什麼啊?”
光從門的開關這件單純的事,我又清楚地感覺到,日本人和法國人在思考上的基本差異。
法國人總是會對陌生人特別留神,正因為彼此“不認識”、“不親近”,所以在日常生活的接觸上便會格外留心。不過,他們真的具備“體貼入微的詩人之心”嗎?我可不這麼認為。他們的行為和日本人所謂的“體貼”和“關懷”不同,並且含義也不一樣。
我想這是為了不侵犯別人的範疇而不得不如此表現,這種顧慮的根源在於避免侵犯到他人。有一次,我見到一個全是日本年輕女性的旅行團正有說有笑地走過來。到了地鐵站的入口,她們依序通過,也為後麵的人頂住門——但是到了最後一位,果然還是鬆了手,讓門大方地彈回去。
其實這種門不是隻有巴黎的地鐵站出入口才有,會替後麵的人擋住門的事也不是隻有法國人才會做,而是歐洲各國皆然。
有位到過日本、名叫米歇爾的法國人問我:“日本人是很會替人著想沒錯,但是為什麼對於不認識的人就會變得自私自利呢?”
會跑的郵筒和增加公廁的訣竅
有一次,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我正想將明信片投入旅館設的郵筒時,旅館的阿婆提醒道:“你如果要寄往日本的話,投外麵的郵筒會比較快。”“這樣啊,那就去外麵寄吧。最近的郵筒在哪兒?”阿婆的回答可妙了:“它一直在‘來’呀!”“啊?”“旅館前不是有車站嗎,那些一直開來開去的市營電車就是大家的郵筒囉!”“啊?”“反正你出去看看就是了。”雖然怎麼聽都是一頭霧水,我還是到外麵等電車來。
電車一來,總算懂了——電車後麵掛著郵筒。我把3張明信片投進去後,人也跟著跳上車——我想知道這些郵件最後會集中到哪兒。
電車在街上繞來繞去,終點是中央車站前。到達時,有位50歲開外的婦人已經在那兒等著了,她把筒內的郵件取出來扔進布袋裏,每次電車抵站後就重複同樣的工作,在這中間會有年輕的郵遞員騎摩托車來將郵件取走。
公共汽車也是一樣,車前掛著郵筒在市內行駛。郵筒在街上“跑”,然後再定點收件,這真是非常獨特的點子,讓人覺得驚奇又貼心。
這不愧是填海造地以擴大領土的狹小國家所想出來的點子。
荷蘭人又以同樣的概念來“增加”公廁的數量。一般來說,歐洲的公廁數量很少,這兒卻讓人覺得蠻多的。他們的訣竅說來簡單,卻很有意思:添置前往公廁的標有距離的標示牌。牌子真的很多,沿著街道走可以看到“350m”的牌子,接著是“105m”、“50m”、“30m”和“此處”,但是數一數公廁的數量,實際上隻有六處而已。
在街上幾十個地方設置路標好引導路人去使用少數的公廁,這又是個讓人覺得貼心的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