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國作家介紹說:“一旦在我的頭腦(計劃)中有了些什麼,那麼要釋放它們,順其自然,這可能很難做到。我所受的教育是成功,或成功地完成一項計劃需要堅持不懈。然而,隨之而來的不變通會製造出大量的內部壓力,常常會惹惱他人或感覺遲鈍。
“我喜歡將我寫作的大部分工作放在淩晨去做。我可能是懷著這樣一個目的,以這本書為例,我在別人還在睡夢中的時候完成一兩章的寫作。但是如果我的4歲女兒提早醒來,跑上樓看我,那會怎麼樣?我的計劃確實改動了,但是我如何來反應呢?或者,我可能會有在上班前出去跑一會兒步的想法。若是從辦公室來個緊急電話,必須略過跑步,那麼又會怎樣呢?”
我們都碰到過這種情況,例子不勝枚舉——當我們的計劃臨時有變,我們想到的事情沒有如期發生,你掙到的錢比你期望的少,有人沒經同意就任意改動你的計劃,你的時間比你計劃的要少,發生意想不到的事——它們在不斷地發生著。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哪一個是真正重要的?
當你的計劃需要改變時,也許你會感到受挫。然而,這取決於你的重點是什麼。是堅持某個死板的寫作計劃還是親近你的4歲女兒更重要?錯過一次30分鍾跑步同將混亂的東西整理好等值嗎?最普通的問題是:“什麼更重要?是得到我想要的,保持我的計劃,還是學會順其自然呢?”很明顯,要想成為一個更善於變通的人,你必須在大部分時間中對靈活性所給予的重視勝過堅持死板。工作中我們發現預計計劃的某一部分會改變,實際上這是有助益的。
從前有個漁夫,是出海打魚的好手。可他卻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按照計劃做事,即使計劃不符合實際,他也不管。
一年春天,他聽說市麵上墨魚的價格最高,於是便定下計劃:這次出海隻捕撈墨魚。但這一次魚汛所遇到的全是螃蟹,他隻能空手而歸。回到岸上,他才得知現在市麵上螃蟹的價格最高。漁夫後悔不已,計劃著下次出海一定隻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在螃蟹上,可這一次遇到的全部是墨魚。不用說,他又隻能空手而歸了。晚上,漁夫躺在床上,饑餓難忍,十分後悔。於是他計劃著,下次出海,無論是遇到螃蟹還是遇到墨魚,他都要去捕撈。可是第三次出海,漁夫既沒見到墨魚,也沒見到螃蟹,見到的隻是一群馬鮫魚。於是,漁夫再一次空手而歸……
漁夫沒有趕得上第四次出海,他在自己的“計劃”中饑寒交迫地死去了。
歐洲有句著名的格言:“不容許修改的計劃是壞計劃。”人生的旅程是一個不斷變幻的景觀,向前跨進,你就會看到不同的景觀,再上前去又是另一番景象。因此,我們要順利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須隨時隨地檢視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輕鬆地到達自己的目的地。
計劃是達到目標的助梯。在奔向目標的途中,外界環境可能隨時發生變化。如果此時你仍固守原來的計劃不放,而不願嚐試改變一下路線,你有可能會偏離你原有的目標而失敗。此時,你需要有一個變通的頭腦,能夠根據形勢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計劃。請記住:生活中沒有一成不變的計劃。
別為“計劃趕不上變化”苦惱,要獲得成功,就要順勢而變,順時而變。抱著老思想走路,是斷然不會成功的。相反,學會變通,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