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生物學家又有了新花樣。他把門的顏色重新漆過,把乳酪一會兒放左,一會兒放右。老鼠在新的習慣形成之後,發覺原來的抉擇方式又行不通,它必須不斷地適應新情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習慣行為……
終於,老鼠變不過來了,它的下一個反應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生物學家發現,在應變不過來的時候,老鼠就開始固執起來,拒絕改變方式。譬如,如果它已經習慣於跳向左門,你就是把乳酪明明白白地放在右門口,讓它看見,它仍舊狠狠地跳往左門。如果實驗者在這個時候繼續強迫它去做跳左或跳右的抉擇,老鼠就會抽筋、狂奔、東撞西跌或咬傷自己,然後全身顫抖直到昏迷為止。它已經“精神崩潰”。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像老鼠一般頑固不化,容易鑽“牛角尖”,辦事不會變通,思維也不會靈活發散,導致事情辦得並不盡如人意,隻會讓自己被牽著鼻子走。其實,非常之事應該用非常的方法處理,這種情況之下,應走出牛角尖,學會迂回辦事的藝術。
人常說:要討母親的歡心,莫過於稱讚她的孩子。一些聰明的人往往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充當媒介,本是一樁看似希望渺茫的事,通過向“小皇帝”、“小公主”大獻殷勤,就可以迎刃而解。
當你有事去求某位知名人士時,此君以工作忙碌為由搪塞,你也不必氣餒。你不妨做一名熱心的聽眾,積極尋找交談的“由頭”,看準時機,再向此君說:“您剛才說的那段話,使我想起了一個問題……不知您對此有何見教?”他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順口說出對這個問題的意見,這樣,你們之間的距離便會拉近。
由於人與人的認識水平、思想觀點、生活方式各有不同,所以在辦事時難免發生衝突或摩擦,即使有很好的人際關係,也會心生怨氣,耿耿於懷。對這種“心肌梗塞”如不及時醫治,時間長了便會惡化。而有辦事技巧的人,會在“戰事”停息之後,或者親自登門道歉,當著對方另一位朋友的麵故意將過去的事大加渲染,有的放矢地講自己是為大家好,是迫不得已而為之,以此將自己的苦衷、誠心間接地傳遞給對方。
辦事過程中,學會根據不同的情境或對象,靈活應變,采取不同的策略,以達到良好的目的,是辦事的重要法則之一。正如水一樣,能流向遠方是因為它懂得迂回前進的道理。
要想成為一名傑出的成功人士,你就不能總是一根筋,死鑽牛角尖,而是要勇敢地展開你思想的雙翼,向左、向右、向上、向下,不斷地飛翔,總有一個絕佳的方法在某個角落等待你去發現。隻要你善於思考,懂得創新,敢於打破規則,就一定能打破一切瓶頸,從而走向成功。
做人太精明,無異於給自己挖陷阱
聰明是天賦的智慧,裝傻是後天的聰明。人貴在能集聰明與愚鈍於一身,需聰明時便聰明,該裝傻處且裝傻,隨機應變。
清朝第一巨貪和珅,的確有才,若無才,他何以由一名侍衛升為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封一等公?但和珅為官,弄權耍奸,朝野罵聲不絕。故而當他的靠山乾隆帝死後不久,他就被新皇帝嘉慶宣布20條罪狀,令其自裁。
《紅樓夢》中的鳳姐兒才智過人,口才出眾,大權獨攬,並且縱欲、自恃與狠毒,結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送上了卿卿性命。
和珅聰明嗎?聰明。鳳姐兒聰明嗎?聰明。但是他們為什麼聰明反被聰明誤呢?
第一,自視高人一等。他們總是比一般人多知道些事情,因此很容易就以為自己無所不知。
第二,孤立無援。一個人如果特別聰明,那麼他就容易離群孤立,因為他覺得自己聰明,對思維比他們慢的人不耐煩,於是隻會和極少數的聰明人交往。成年後如果繼續保持這種習慣,“天馬行空,獨往獨來”,不屑與人合作,並用自己的聰明排斥他人的經驗,拒絕接受他人的意見,就大事不妙了。
第三,好勝心強。許多聰明人都不了解一個事實:強中更有強中手,那山更比這山高。即使你站在某一領域的頂點,你在這方麵勝人一籌,也並不等於在另一方麵你也勝人一籌。
俗話說: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聰明得讓人不以為其聰明。聰明人表麵笨拙、糊塗,實則內心清楚明白。北宋大臣呂端,官至宰相,是三朝元老,他平時不拘小節、不計小過,仿佛很糊塗,但處理起朝政來機敏過人、毫不含糊。宋太宗稱他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其實,“大事不糊塗”者怎麼可能“小事糊塗”呢?須知大事就是小事積聚起來的。所謂小事糊塗,隻是裝糊塗而已,因為真正的智者不屑在小事上浪費時間和精力。
在處理大事與小事的關係上,有人提出了一種論點:大事小事都精明——少;大事精明,小事糊塗——好;大事糊塗,小事精明——糟。在古羅馬律法中就有“行政長官不宜過問細節”一條。在現實生活中,不僅僅是領導者,普通人也要時時麵對自己的大事和小事。
何為大事?影響全局的事為大事,決定整體的事為大事,範圍內的工作為大事,也就是說,以結果來評價事之大小。對於一個企業管理者來講,不管其工作性質如何、內容多寡,其工作程序和本質是不變的。工作的關鍵環節和關鍵行為應視為大,在這些問題上,思路必須清楚,不能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