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物質文化與書法的流通(1 / 2)

物質文化與書法的流通

文化心旅

作者:王希俊 周琴

〔摘要〕書法以及與其相關的品評創作、鑒藏交流、交際應酬等活動,是文人物質文化的一部分。作為文人士儒交際應酬的重要方式之一,書法在其流通過程中自覺形成的物質文化環境,不但成為文人維持其身份地位的方式,且對文人的價值觀念、書法的人文價值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關鍵詞〕物質文化書法書法流通身份認同

一、物質文化定義

物質文化研究(MaterialCultureStudies)曆時已久,物質文化(MaterialCulture)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最初是在1983年,爾後逐步發展成為一個跨越曆史、文學、藝術史、人類學、社會學等的學科。一般認為,首次從物質文化研究的角度來梳理中國藝術史的學者當屬柯律格(CraigClunas)。在他1991年出版的Superfluous:MaterialCultureandSocialStatusinEarlyModernChina中,柯律格從社會學的角度將中國的藝術以空間劃分。他的研究視角強調的是藝術作品與其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柯律格認為,藝術作品首先是作為物質文化存在的,其在影響社會環境的同時也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可以說,柯律格的“藝術社會史”同時也是一部“物質文化史”和“視覺文化史”。正如他本人指出:“所有的物質文化都包含視覺成分,而任何一種的視覺文化都依賴物質性的存在。我認為物質與視覺文化是無法分離的。”

二、書法的流通

1、書法鑒藏與品評

中國書法約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的時候就獲得了獨立的觀賞價值,成為文人士儒收藏玩賞的對象。至宋代,更是出現了大批的書畫愛好者和藏家。如《澠水燕談錄》記載蘇軾書畫精絕,“其簡筆才落手,即為人藏去,有得真跡者,重於珠玉”。鑒賞收藏不但能夠滿足時下好古之風,更能彰顯文人風雅。外出“閱市”,包括去到集市、書畫船、佛寺等不同消費空間,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書法收藏在晚明更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蔚然成風,以至供不應求。其主要原因之一應該是當時基礎教育發展所帶來的從事書寫和欣賞書法的群體的擴展。此外,對於藝術品的投資和收藏,相對於經濟地位上升的社會大眾來說,是最易求得、也最能顯示自己人文風雅的最佳捷徑,而手中所藏名家書畫也就成為彰顯身份的文化符號。因此,此一時期,鑒藏之風深入社會的各個層麵,達官顯貴、文人士儒、商賈市井,均加入到收藏行列。在這一收藏群體中,文人雅集是其交流的最佳場所之一。雅集活動中,鑒賞書畫、題跋唱和是比較固定的項目,而相互品鑒各自所藏珍品則成一時雅事。雅集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展示才華和與他人交流的平台,也讓參與其中者能夠一睹他人所藏珍品。雅集中參與者也並非都是文人,如在元末江南,已不乏官吏、商人等參與雅集相關的書畫活動。而到明清時期,其參與者身份更是多元化。這樣的聚會,對於書家建構他們的個人社會關係網,擴大其文化影響力,為他們的生存提供一個可供適應的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雅集這樣相對比較大型的集會外,許多文人還會有相對小規模的“借觀”與“同觀”等交流方式。因為文人除了書法創作之外,大多數還好收藏古代書畫、碑帖、古籍,一是用以把玩,二來也可用以仔細揣摩學習,加以臨習,是一種通過收藏提高藝術創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但個人收藏數量有限,所以如若遇到友人有自己喜歡的書畫作品或者古代碑刻時,可以借來家中觀賞,謂為“借觀”。此外,文人藏家往來頻繁密切,三五好友還可相邀於藏家家中“同觀”書畫。

以上這些交流活動對文人而言,不但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交流藝術理念和鑒賞品位的空間,同時也為他們搭建了一個展示才華、切磋藝術的平台。不同風格的書家在共同創作、互相題跋品鑒的過程中,就個體而言是相互借鑒,就整體而言,則對當時以及後來的書法創作、風格流變和書法品評等均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2、書法作為交際應酬

以書畫作禮節在中國曆代都有出現,而至明代嘉靖、萬曆以後更是流行。托人辦事,禮尚往來,均可以書畫作為人情。在這個人情往來的過程中,書家的書法作品一時間也成了應酬作品。柯律格在其《雅債》一書中,試圖建立“畫作風格(畫成何樣)”與“製作之社會情景(為誰而畫)”之間的關係。在此,筆者將借用以上兩個問題來討論古代文人之間以書法作為應酬的現象及其應酬作品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