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亞利

由於工作原因,我已經有多年沒有在國內過春節了。現在春節已經變成了國際性的節日,無論我在地球的哪個角落,都能感受到春節的氣氛。但是,對我來講,最值得回憶的還是那時的春節那時的事兒。

那時,應該是40多年前了,我還是個沒上學的小孩子。我家住在北京城區北部鍾鼓樓下的娘娘廟胡同,那是一個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正房住著房東一對時姓老夫婦,我家住東廂房,兩個耳房和西、南廂房住著別的租戶。老北京四合院的幾大件——魚缸、藤架、胖丫頭兒俱全。院子裏兩棵棗樹和兩棵海棠樹,在春節時,葉子早已落光,樹尖上殘留的幾顆棗子和海棠雖然已經幹枯,卻依然逗得我們這群孩子每天流口水。

那時的北京,城市建設沒有現在這樣現代化,人們生活水平還很低,但是人們的生活節奏沒有現在這樣緊張,文化生活依然豐富多彩。雖然新中國剛剛建立二十多年,人們的生活並不富裕,但大家臉上卻掛滿希望的笑容。

我和其他孩子一樣,最期待的便是過年。從臘月開始,我便每天聽奶奶叨嘮“二十三,過小年”,過了小年,春節就到來了。一年的辛苦在那時得到回報,一年的快樂在那時得到迸發。

過春節必不可少的是春聯。那時的春聯不是用印刷機印出來,一般是由院子或胡同裏最有學問的人寫的。這樣的春聯自然內容相近,筆跡相同。我家的春聯是我的驕傲。春聯內容是集中全家智慧自編的詞句,由我爸爸親自書寫。書寫時,全院子的孩子都擠在一起圍觀,那是我最自豪的時候。

放鞭炮更是一大樂趣。現在的鞭炮越來越大越來越響也越來越危險。那時的鞭炮以“小鞭兒”為主,拆散了一掛,裝在兜裏,悄悄用香頭點燃後丟在別人身後,“啪”的一聲嚇人一跳,於是大笑著跑開。那種開心是現在捂著耳朵躲得遠遠地看別人點炮所難以體會的。

那時還沒有電視。我的孩子曾問我:在沒有電視的時候,大年三十怎麼熬啊?其實,那時的大年夜人們生活同樣豐富多彩。年夜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飯後大人們在一起邊品茶邊吃著憑本兒買來的半斤花生三兩瓜子,孩子們在外麵可以無憂無慮地瘋到上下眼皮再也分不開為止。

初一早上是最幸福的時刻。“時裝表演”成為我們的第一項活動:每個人都穿著一件新衣,我們聚在一起比誰的新衣服最好看。我家兄弟姐妹多,作為老大的我每年都有新衣服穿,弟弟妹妹穿的是用我的舊衣服改製的“新衣服”,自然總是不如我。然後的樂趣便是“拜年”,我們成群結隊到各家各戶甜甜地問一聲新年好,便可得到一塊糖果,院子裏串完了,再到鄰院去拜,直到兜裏裝滿糖果才罷休。隨後,逛廠甸,上廟會,要一直樂到正月十五才算過完年,人們又回到了忙忙碌碌的生活之中。

那時的春節那時的事兒,對於現在年輕人來講似乎有些遙遠。時代在前進,過春節的習俗也在改變。不變的是中國春節文化的悠久傳統。看到中國春節正在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走向全球各個角落,逐漸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節日,作為從事中華文化傳播的文化外交官,我感到無比自豪。

(原載2013年1月31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