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生

由於工作的關係,在海外過年已經是習以為常了。但每到此時,總會分外想念遠在國內的父母及家人,勾起在故鄉過年的那些美好回憶。

我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江南農村是我的老家。在那物質較為匱乏的年代,童年時代的我和其他孩子一樣,總是盼望著過年,因為過年有新衣服穿,有好東西吃,還有好玩的。鄉下過大年對於孩子來說別有情趣,因此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其中最為深刻的是兩件事:一是好吃的,二是挨家拜年。

老家的習俗是,每家過年前一般都會做米酒、豆腐和山芋粉條,還要蒸團子、饅頭(即北方的包子)和水糕等點心。每到此時,孩子們總是歡喜雀躍,跑前跑後,忙得不亦樂乎。做米酒時,可以吃到那又脆又香的糯米飯鍋巴。做豆腐時,剛出鍋的豆腐花潔白鮮嫩,加上幾滴醬油就是無比的美味。做粉條時,山芋涼粉爽滑可口。做饅頭、團子等點心更是一件大事,全家一起動手,需要一整天的時間。有和麵的,有調餡的,有生火的,有上下蒸籠的,家裏蒸氣騰騰,香味撲鼻,在冬日裏感覺特別溫暖。第一屜蒸籠出爐後,孩子們就會忙著在點心上點紅,也算幫上了忙。

相互拜年也是故鄉的習俗。大年初一上午,村上各家要到對方家裏相互拜年。年小的先拜,年長的回拜。孩子是最小的,自然是要首先去人家拜年的。我還清楚地記得,除夕夜臨睡前,我會纏著媽媽反複地問:哪些該叫爺爺奶奶?哪些該叫伯伯叔叔?一家一家地確認,以免叫錯。大年初一,我總是醒得很早,不停地問媽媽幾點了?可以起床了嗎?終於可以起床了,我會迫不及待地穿上早已準備好的新衣服,出門與其他孩子一起,挨家挨戶地去向長輩們拜年。長輩們會給我們孩子們一些糖塊、花生和瓜子等好吃的東西,我們的兜裏就會裝得滿滿的,那個高興勁兒就甭提了。有時候孩子們也會各自炫耀自己的“戰果”,互相比較誰得到的糖塊多。

離開故鄉已經快30年了,如今的故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不管我身在何處,故鄉的年那暖暖的氛圍、濃濃的親情和鄉情,始終留在我記憶深處,令我回味無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增加,這種記憶愈加清晰和親切。

快要過年了,“童話王國”丹麥白雪皚皚,“歡樂春節”活動在這裏如火如荼地開展著。遠在故鄉年邁的父母,以及家人和鄉親,你們一切可好?我想你們!我也想回去給你們拜年!

(原載2013年1月31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