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
2009年12月2日,日本畫壇巨匠,中國政府“文化交流貢獻獎”獲得者,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日中友好協會名譽會長平山鬱夫先生因病在東京逝世,享年79歲。
平山鬱夫1930年出生於日本廣島縣。他自幼喜愛繪畫,1947年進入東京美術大學(現東京藝術大學),1952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留校任教。1953年,其作品《家路》首次入選日本美術院展;1959年以一幅《佛教傳來》在日本美術界嶄露頭角。他創作的《入涅幻想》《大唐西域壁畫》《絲綢之路》《佛教東漸》《建立金剛心圖》等大量佛教文化題材和有關絲綢之路的畫作轟動日本畫壇,成為當代日本畫壇最具代表性的畫家。平山鬱夫分別於1989年和2001年兩次擔任東京藝術大學校長長達10年,1993年被授予“文化功勞者”稱號,1998年榮獲日本文化勳章。他還被委任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顧問。
平山鬱夫喜愛中國,尊崇和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熱心於敦煌文物保護,他終生致力於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及敦煌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捐款設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基金,資助敦煌學研究。絲綢之路是平山鬱夫繪畫作品永久的主題,他曾上百次到中國寫生、創作,自《佛教傳來》問世以來,他140餘次往返於絲綢之路,其足跡踏遍中國、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地的文化遺址,創作出了許多轟動世界畫壇的傳世之作。其畫色彩深厚、手法獨特,表現了畫家獨特的宗教情懷和審美眼光。
作為日中友好協會會長和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為敦煌和修複南京古城牆等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中日兩國的友好與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並捐助2億日元成立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絲綢之路和敦煌等世界文化遺產使平山鬱夫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為表彰他長期以來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中國政府於2002年向其頒發了“文化交流貢獻獎”。
我與先生初次見麵是在1977年春。那時, 23歲的我,僅是一位走出校門進入*、涉足對外文化交流領域工作不滿兩年的新兵。後來,先生分別於1979、1991、1998和2008年4月,先後四次在中國舉辦畫展。先生的首次畫展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大殿舉辦時,我作為現場翻譯,有幸與先生再次相見並擔任展覽開幕式日文主持。此後的30餘年裏,無論是在使館常駐,還是陪團訪日或是先生訪問北京,每每相見,其話題總是離不開絲綢之路和敦煌。記得1979年深秋,我陪著名畫家董壽平老先生往訪先生位於鐮倉的畫室,兩位藝術家榻榻米上促膝相談,饒有興致地就中國畫和日本畫的交融及各自的特長進行著熱談與交流。雖然這兩位偉大的藝術家都已駕鶴仙去,但他們為中日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卻永遠相傳。200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時任*副部長周和平在東京為先生頒發“文化交流貢獻獎”的情景更是時時浮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