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
×兄:
近好!
上次回北京開會,你讓我看你新近收藏的一尊黑檀木雕。我覺得雕工不錯,人物造型也生動。但肯定不是賣主所說的什麼宋代以前的文物,而是出自今人之手的現代之作。
破綻出在這個“吹鼓手”雕像頭戴的瓜皮帽上。據傳,瓜皮帽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所製,時稱“六合巾”。所謂“六合”,是指“上(天)、下(地),東、西、南、北”。六合帽寓“六合”一統、天下歸一之意。它由六瓣組成,狀如半個西瓜,俗稱瓜皮帽。清代時,極為流行,男子不分長幼,皆喜戴之。這些資料,你可參閱明人陸深的《豫章漫鈔》和清代著名史家談遷的《棗林雜俎》。
宋以前的作品,不應出現明代以後才有的帽子。所以,我敢斷定它不可能是宋代的文物。它也不會是明清時的東西。顯然,這尊木雕的作者不了解瓜皮帽的來由,甚至不熟悉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瓜皮帽應為六瓣,他卻想當然地將它刻成八瓣。試想,以瓜皮帽在明清時期的流行,當時的作者會犯這種常識性的錯誤嗎?
更重要的是,你花大價錢收藏的這尊木雕材質不對!
這尊木雕用的材料是現在市麵上較常見的來自非洲的條紋“烏木”,它雖被稱為“非洲黑檀”,卻不是我們通常所講的“黑檀”。
真正的黑檀隻產自印尼。它和印度的紫檀以及中國海南的黃花梨木,並列紅木之首,被公認為全部紅木中最好、最珍貴的品種。
我查了一下有關資料。黑檀英文名為“ebony”,主要生長在印尼蘇拉威西一帶。前兩個月,我應邀去蘇拉威西的哈桑努丁大學,出席該校和中國南昌大學合辦的孔子學院的揭牌儀式,本想專門抽空去黑檀的產地看看,但因時間緊未能如願。
聽印尼朋友介紹,黑檀成材要數百年甚至千年以上。如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漫長的歲月裏和緊靠赤道的特殊環境中,黑檀充分汲取當地自然造化的菁華,成長為大異於一般樹木的卓越之材。所謂成材的黑檀,通常直徑也就20厘米左右,再粗十之八九裏麵就空心了。黑檀硬度和密度極高,含有很高油性,抗腐耐用,可沉於水。新木色紫黑,古舊後自然成純黑色,幾乎看不見木紋,有的局部拋光處呈角質狀,質地十分細膩。由於其稀少名貴,瀕臨滅絕,現印尼政府已對黑檀限量采伐,並課以很高的關稅,加以保護。
黑檀堪稱印尼的國寶,有“木金”之稱。特別是印尼的黑檀木雕,聞名遐邇,有極高的收藏價值。現在,國內有些來印尼旅遊的人對印尼的黑檀木雕產生興趣,主要是因為黑檀本身的價值,但對其藝術價值了解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