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蓉
2010年10月29日,我離開北京飛往柏林中國文化中心工作,那是我第一次常駐國外工作,也是第一次離開家,離開親人。
飛柏林的前一天,兒子剛過完15歲生日,第二天,我便啟程了。雖然臨行時我用最燦爛的笑容跟兒子告別,但上了飛機,我卻忍不住潸然淚下……
兒子從小到大從沒離開過我,跟我很親,加之丈夫對他有些嚴厲,兒子有些怕他,就更凸顯出對媽媽的依賴。雖然臨出國前,我安排好了他的一切,但心裏依然忐忑不安。是啊,哪一個母親舍得離開自己尚未成年的兒子呢?
飛抵柏林,我沒有讓自己倒時差便上班了,因為我怕一個人呆在房間裏會不停地想家想兒子。幸好柏林和使館的同事都很關心我,並用自己的親身體會指導我如何盡快適應駐外工作,在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寶貴的駐外經驗。在同事和領導的關懷幫助下,我很快調整好了心態,克服了孤獨感和陌生感,專注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
記得那一年,柏林的冬天雪下得很大,天氣一直很寒冷,但我的心,卻因周圍同誌們的無私關懷,感覺溫暖極了……
2010年11月8日,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舉辦“拉貝事跡圖片展”。這是我到柏林以來參與的第一個展覽,也是第一次感受中德文化交流的氛圍。展覽用41幅圖片展示了約翰 · 拉貝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救助20多萬中國平民的事跡。在這次普通的展覽中,我看到很多德國市民通過展覽了解了那段曆史,其中一位具有博士頭銜的嘉賓表示,這是一場具有震撼力的展覽,對人們珍愛和平、遠離戰爭有著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我還看到一位日本女音樂家看了展覽後,也被拉貝的事跡深深感動,她對記者說:日本人都應該深刻反省侵華戰爭的罪惡。聽了這些不同國家觀眾的感言和對展覽的反饋,我第一次親眼看到了文化交流的效果與作用,感受到了,文化作為一個載體,在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們中間,怎樣傳遞著友誼和諒解,同時也親身體會到了國家建立“中國文化中心”的深遠意義與價值,體會到了文化外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過參與這個展覽,我第一次感悟到一個文化外交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我突然意識到,麵對國家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自己的兒女情長顯得是多麼渺小和微不足道。近年來,國家不斷在體製上深化改革,在物質上擴大投入,從軟硬兩方麵為文化外交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在許多國家都設立了“文化中心”。雖然,我現在隻是文化外交戰線上的一名新兵,但我漸漸領悟到“文化中心”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強迫他人接受中國文化,而是求同存異,在不知不覺中讓國際社會接納一個現代化的文明中國,尋求與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共融、共通、共鳴、共榮。記得我國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周恩來同誌也曾提出“以政治代替文化,就成為沒有文化了”。國與國之間,國與國之民眾之間,文化的誠懇交流與碰撞,能更加自然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和感召力。認識到這些,在工作中,我更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動力。
201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也是“中國文化年”,在這一年,中德文化交流活動頻繁,柏林中國文化中心的工作在這種大環境下也異常活躍。中心配合“文化年”舉辦了很多展覽、講座和演出。雖然工作緊張、忙碌,有時周六周日都不能休息,但能讓德國觀眾享受到各種“中國文化大餐”,讓他們更了解中國,更熱愛中國文化,我感到驕傲和自豪,覺得自己付出再多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我在柏林已經工作兩年多了。新年伊始,我望著柏林天空上燃起的一簇簇繽紛絢爛的煙花,欣賞著勃蘭登堡門前十幾萬德國人熱鬧滑稽地跳著韓國“江南style”的騎馬舞,我感歎!矜持傲慢的德國人,竟會選擇跳著韓國的“騎馬舞”迎接自己新年的到來!而且那種瘋狂與陶醉,簡直不可思議,太神了!如果不是在現場親身感受,你根本無法想象。這番景象使我的內心更加感覺到國與國之間不同文化共融、共通、共鳴的力量!作為中國文化傳播的一員,我感覺到自己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