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中央咖啡館。
引子
蘇格蘭作家吉米· 哈利說:“一個人隻要能堅持他的生活方式就是富有了。”我深以為然。
彼時,我還在維也納——一座從容、優雅地踩著華爾茲舞步穿梭於古典和現代之間的城市,一座空氣中都有音符在跳動的世界音樂之都。當我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總仿佛有絲絲縷縷的咖啡香輕輕柔柔地氤氳開來。
維也納咖啡館
維也納咖啡館(德語:das wiener kaffeehaus),並不特指某一個店麵,而表示這座首都城市獨有的一種人文特色,與巴黎左岸拉丁區的咖啡館文化齊名。
維也納街頭巷尾遍布大大小小的咖啡館——既有矗立在劇院旁、大酒店裏具有百年曆史的老店,也有搭建在街角僅供人們站著飲食的快餐亭,還有設立在學校附近、商業街邊的連鎖咖啡店,店麵裝潢從富麗堂皇,到精致舒適,再到簡單樸素,不一而足。值得一提的是,咖啡的售價不會因場所豪華而昂貴,咖啡的品質也不會因環境簡陋而低劣。
經過幾個世紀的積澱,維也納咖啡館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維也納文化內涵和城市精神的重要體現。
咖啡館的起源
今天,在維也納的四區有一間古老的咖啡館,店麵外牆角上立著一個手持托盤、身穿著土耳其裝束的侍者雕像——傳說中維也納咖啡館的始創者科爾什茨基(kolschitzky)。關於他的故事頗具傳奇色彩:
1683年,土耳其軍隊出兵攻打維也納,整個城市的命運岌岌可危。波蘭國王揚· 佐別斯基三世(jan iii sobieski)出兵救援。波蘭裔商人科爾什茨基,由於和東方人作生意而掌握了流利的土耳其語,便搖身成為傳令兵。他換裝潛出城外,混入敵軍陣營探聽消息,為皇室帶回機密的軍事情報。維也納城因為采取了有效的防禦措施,得以擺脫曠日持久的圍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土耳其大軍倉皇撤退後,雜亂的陣營裏遺留下一個裝滿綠色豆子的口袋。佐別斯基國王就將袋子送給了當時已正式出任軍官和翻譯的科爾什茨基。這位勇敢的商人曾在敵營裏接受過款待,深知這神秘的豆子可煮出苦澀而香濃的黑色飲料,其背後潛藏著巨大的商機。於是,他利用這些珍貴資源,建立起維也納城的第一家咖啡館。如今,咖啡館所在的街道也被命名為“科爾什茨基小巷”。
而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維也納咖啡館,於1685年由希臘醫生約翰尼斯· 特奧達(johannes theodat)創建。希臘人也在隨後壟斷了咖啡的零售市場。
見證了一段曆史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咖啡館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維也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更是蔚為風潮。眾多在曆史上留下過足跡的藝術家、文學家與政客,都曾聚集在這些溫暖舒適且充滿人文氣息的咖啡館裏,閱讀書報、談論時事、找尋靈感、激蕩思想、潛心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