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

2012年12月7日傍晚17時18分,又一次劇烈的晃動開始了。“快,防護帽!”,參讚大聲提醒著全處。同一時間,日本各電視台、電台的廣播員一改往日平和、笑容可掬的語調和麵容,神情嚴肅、緊張並反複重複著一句話:“快逃,快逃,想想3? 11,趕快逃”。這句話,可能從來也沒有在哪個國家的電視台和電台出現過。在地震頻發的日本,甚至是3? 11當天以及後來連續發生7級以上強大餘震時,廣播員也未用過這個詞,而且聲調依然從容鎮定。但是,這一天,全日本各電視台、電台長達30餘分鍾的避難廣播深深震撼著生活在這個列島上的每一個人的心。平時,3分鍾是多麼的短暫,這次7.3級強震下的3分鍾卻是那麼漫長,全處同誌也僅是重複一句話:“怎麼還不完……,怎麼還在震……”後來才知道,這是兩次僅僅間隔10秒鍾的7級以上連續超強地震。就在大家尚處在餘震的晃動中,緊盯著電視屏幕看的時候,局黨辦主任周斌的慰問電話就第一時間打進了參讚的手機,他代表國內領導問候大家,讓同誌們注意安全。幾句簡短的問候,卻深深溫暖著遠離祖國、每一天每一日無時不在東日本8級以上特大地震預警的威脅和巨大心理壓力下工作著的全處同誌的心,組織和領導的關心與慰問激勵著我們繼續投入緊張的工作。

此時,2011年3月11日下午14時46分東日本特大地震和海嘯又浮現在我們的眼前。當時,駐日本使館文化處的六位同誌一如既往地忙碌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突然,地震發生了。由於日本是地震頻發國家,大家對此早已習慣,剛開始,還以為是一般震情,可是,隨著震感和不停頓的巨大搖擺,才意識到這場地震非同尋常。地震發生後,使館在第一時間啟動了應急機製,根據大使和使館領導的統一部署和安排,我們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文化處領導當即要求大家在第一時間內和東京中國文化中心以及會館文化事業部的同誌聯係。但是,手機、座機等一切通訊都已中斷。同誌們不放棄,堅持撥打,終於在當晚20時許,中心的石永菁同誌回電話告知他們一切均好。12日淩晨1時7分,我們又與會館文化事業部的馮樹龍同誌取得了聯係。就這樣,文化處、中心和會館三處同誌都平安,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

3月13日震後第3天上午,我處石澤毅同誌作為使館派出的唯一聯絡員,趕赴羽田機場,與我國際救援隊彙合後,馬上乘坐直升飛機經石卷機場趕赴此次地震的重災區——岩手縣大船渡市,協助救助工作。他接到任務的時候,已是13日淩晨,在短短的幾個小時裏他迅速購買帳篷和雨靴等,及時做好部分物資準備。怕家人擔心他甚至都沒能和家裏打聲招呼。大船渡市那裏條件十分惡劣,晚間溫度零度以下,風雪交加,食品及飲用水嚴重不足,石澤毅同誌不畏艱險,與我國際救援隊奮戰在救援第一線。到達目的地後,他通過衛星電話與文化處領導簡短通了兩次話,表示無論多麼艱苦,也要堅決完成任務。他做到了,一個70後的年輕共產黨員為“救災外交”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履行了自己的職責。

地震發生後,餘震連續不斷,11日至16日,僅5級以上的地震就多達235次。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事故嚴重威脅著每一個人。麵對這樣的形勢,我們的各項工作照舊不間斷地繼續著。

我處絕大部分同誌被抽調參與使館24小時值班和我在日公民平安信息錄入工作,有的同誌感冒發燒,卻仍帶病堅持工作。雖然隻有一位同誌留在文化處裏處理日常事務,但他卻將一切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幾天來,我們在第一時間裏轉發了蔡武部長致文部科學大臣高木良明和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井喬的慰問電;向日中文化交流協會轉去了*前部長王蒙致井喬會長的慰問電;向茶道裏千家轉達了王文章副部長的問候……日方非常激動並表示衷心感謝。

這期間,我們向國內報回了日方有關團體與我交流並希望訪華的情況,並就今後有關文化交流項目與國內溝通和協商。這期間,通過中國文化網和中國文化報,將日本文化界的有關信息通報國內。這期間,我們還與眾多的在日中國藝術家取得聯係。這期間,我們與日本人民感同身受,為他們失去家園和親人而悲痛。這期間,我們頻頻接到日本文化界朋友的電話和傳真,相互慰問和問候的話語,令人為之感動。

自3? 11特大地震至今,5級以上餘震上千次,東日本8級以上特大地震預警每天都在威脅、提示大家加倍提防和注意。福島核泄漏事故造成當時在館館員三分之一以上染色體異常、微核細胞超標,文化處目前尚在館的一位同誌同樣染色體異常、微核細胞超標。但是,文化外交工作的需要和外交官的使命時時鞭策著我們,隻要工作需要,我們將義不容辭地堅守,履行文化外交官的職責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