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剛剛進入9月的莫斯科竟已恍若深秋,一場連綿的秋雨更是平添了幾分清冷和蕭索。這是2012年的9月2日,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全體駐外人員驅車前往莫斯科以西110公裏的小鎮博羅金諾,觀摩由俄羅斯聯邦*主辦的博羅金諾戰役200周年紀念活動。此行目的,一來是為了讓大家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放鬆身心;二來可以通過集體活動增強團隊的凝聚力;三來也是為了學習駐在國舉辦文化活動的先進經驗,可謂一舉多得。
博羅金諾戰役是俄羅斯1812年衛國戰爭的一部分,在俄羅斯乃至世界曆史上都是一個重大事件,托爾斯泰的巨著《戰爭與和平》有大量章節以此為背景。當年拿破侖大軍的鐵蹄幾乎踏平整個歐洲,卻在這裏遭受沉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近年來,俄羅斯在每年9月的第一個星期日都要舉辦該戰役紀念活動,並在當年的戰場上重現金戈鐵馬的壯觀場麵。今年恰逢1812年衛國戰爭200周年,博羅金諾戰役紀念活動也較往年更加盛大,俄羅斯總統普京、法國前總統德斯坦以及各國使節均出席,觀眾達到10萬人。
早上5點半,出發。8點鍾抵達博羅金諾戰役舊址保護區。整個保護區內現有30多座紀念碑和多家紀念館,正式活動之前我們先參觀了其中的一部分。
上午11點,紀念儀式在博羅金諾戰役英雄紀念碑前舉行,普京向紀念碑敬獻花圈並發表講話。隨後,由13個國家的軍事愛好者扮演的俄法兩軍整裝開拔,向“戰場”進發。這是全天活動的重頭戲,2000名步兵、300名騎兵、400名炮兵和30門火炮將重現戰役的壯觀場麵。從儀式場地到戰場距離3公裏,一路上人流擁擠,道路泥濘,潮濕的寒氣沁透衣衫,我們心裏一度打起了退堂鼓,可還是堅持走到戰場並耐心等待。
下午5點,比預告時間晚了一個小時,戰鬥終於打響了。一時間槍炮隆隆,殺聲四起,步兵列陣據守,不動如山;騎兵躍馬揚刀,侵掠如火。參演者們身著當年的軍裝,盡力還原兩百年前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麵。觀眾們也是群情激昂,“烏拉”聲此起彼伏。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拚殺,戰鬥結束,意猶未盡的我們又被擁擠的人流裹挾著走回停車場,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小鎮博羅金諾。
正如普京當天在講話中所說,“1812年衛國戰爭表現了俄羅斯人民無與倫比的愛國主義精神。”我駐外時間雖然不長,可也深切體會到了俄羅斯民眾的愛國熱情。今年五·九(蘇聯衛國戰爭)勝利日,莫斯科紅場上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市民們自發來到閱兵部隊的行進路線向子弟兵表達敬意;幾乎所有私家車都自發地纏上了統一製式的勝利紀念飄帶;各個學校都組織學生向二戰老兵獻花,這些軍裝上掛滿勳章的老兵在這一天絕對是最受尊敬的人。此外,博羅金諾戰役紀念活動帶給我的感觸還不僅僅是愛國主義教育。戰爭重現參與者們的裝扮,完全還原了200年前的俄法軍隊,連最細微的裝飾也別無二致,為什麼他們對於曆史的傳承可以做得這麼好?俄法兩國當年在戰場上拚得你死我活,為什麼他們現在可以一同祭奠戰爭中的亡靈,反思戰爭呼籲和平?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左起:劉誌敏、楊清臣、崔英蘭、郭媛、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