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勤

法國小城蒙塔紀距巴黎百餘公裏。這裏水網密布,小橋眾多,頗似中國的江南水鄉。然而,它更為中國人所知的卻是發生在上世紀初的與中國的一段不解之緣。上世紀20年代初,一批中國進步青年來此勤工儉學,在汲取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思考中國的未來之路。在蒙塔紀的幽靜小巷中,曾留下蔡和森、向警予、王若飛、陳毅、*等中國革命前輩的足跡。7月29日,中國駐法國使館文化處黨支部小組來到了這座小城,準備來次追尋之旅。

蒙塔紀依塞納河支流而建,麵積極小,用不到半天時間便可走遍其大街小巷,然而市內與這批中國青年有關的遺跡就有十來處。在蒙塔紀中法友好協會的協助下,蒙塔紀市政府印製了名為《偉大的足跡——載入蒙塔紀史冊的中國篇章》的中、英、法三語導遊手冊,供來此做探尋之旅的遊客參考。導遊手冊列出的第一站便是蒙塔紀火車站。這座於1860年通車的火車站,在經曆了一個半世紀的風雨後依然還在使用,外觀也基本沒有變化。隻不過,一百多年前停在火車站門後等候乘客的馬車變成了汽車,提醒著人們歲月的流逝。在20世紀20年代初,數千名中國青年經曆了40多天的航海顛簸來到法蘭西,其中的300多人便乘坐火車來到蒙塔紀學習和工作。當時在巴黎的周恩來總理亦曾頻繁到此,與大家一起探討拯救中國的道路。如果建築有記憶,這座古老的火車站定然還記得90多年前的某天,從一列巴黎駛來的列車上走出的一群中國學生的身影。日後他們中的某些人將成為新中國的締造者,而在此地的經曆則會成為他們值得終身懷念的記憶。

蒙塔紀的街道清幽幹淨,行人不多卻都很禮貌熱情。我們行走在其間,不禁猜想,或許*正在90多年前的時空裏與我們擦身而過;而河岸邊的梧桐樹下,蔡和森正在閱讀法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不知不覺間,我們來到杜爾齊公園,並在一株小樹前駐足。1920年7月6日至10日,蔡和森與向警予在杜爾齊公園召開的留法學生全法會議上做了關於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專題演講,提出了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政黨的主張,導遊手冊上對此做了如下評價:“這可以被認為是啟發新中國思想的曆史裏程碑。”2005年,當年赴法勤工儉學的前輩們的後代在此種下了一株象征中法友誼的桑樹。如今,小樹的枝幹雖然纖細,但長勢卻十分茂盛。

來蒙塔紀參觀,*曾經工作過的哈金森橡膠廠是不可錯過的一站,但我們卻怎麼也找不到這座工廠的所在地。經過當地人的指點,我們才明白,哈金森橡膠廠並不在蒙塔紀市內,而是位於不遠處一個名為夏特萊的小鎮。1853年,美國人約翰·哈金森在舊造紙作坊上建造了哈金森橡膠製品廠。1920年至1927年間,200多名中國青年在此工作。如今,當年的工廠已經變成了哈金森研究中心,並在旁邊新建了廠房。舊的車間已經廢棄,但建築本身卻還保留著。由於工廠不對外開放,我們隻能在外圍觀望。由於保護得當,這座由埃菲爾鐵塔設計師埃菲爾設計的車間依然保留著當初*工作時的原樣。紅磚砌成的煙囪如今已不再使用,或許在90多年前的某天,*也曾和我們一樣仰望著這座高大的建築,而後走進車間,開始他一天的工作。煙囪的對麵是工棚,在結束一天的勞動後,*與其他中國青年們便擠在此處休息,條件十分清苦。不過,這段經曆對*日後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來是他了解了西方的情況,二來是他與眾多進步青年朝夕相處,“思想開始變化,有了參加革命組織的要求與願望”。*在此工作了不到一年的時間,隨後便來到巴黎追隨周恩來,開始了他的革命之路。工廠門前有一塊紀念牌,記載了*在此地工作的事實,並印有當初*的工卡。想是參觀人數眾多,紀念牌上的字跡已被撫摸得模糊不清。

哈金森橡膠廠是我們此次“追尋之旅”的最後一站。90多年的歲月流逝,蒙塔紀小城依然是當年寧靜的模樣,而當初在此學習工作的中國青年們卻已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在蒙塔紀留下的足跡成為中國革命記憶的一部分,亦是中法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