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航
虞美人在中國文化中有許多含義,而究其詞根大概都源於虞美人花,而與此花相聯係的則是關於楚霸王別虞姬的美麗傳說。我一直感動於他們之間生死相許的愛情,可真正看到這據說是被虞姬血染紅的花,卻是在匈牙利,在從首都布達佩斯前往多瑙河畔的美麗小鎮維謝格拉德的路上。每年初夏,在匈牙利的公路旁邊盛開著一大片一大片的虞美人,雖無人打理,卻開得紅豔豔,有著極強的、令人感動的生命力。難怪無數歐洲畫家將其收在筆下,甚至成了歐洲的象征。
在中國,人們對於“虞美人”的了解,最多的當屬南唐後主李煜那首膾炙人口的以虞美人為詞牌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後來這首哀怨的詞又被後人譜成了曲,隨著鄧麗君的金嗓子而唱遍了大江南北,在我國南方地區更是廣為傳頌。當我第一次在匈牙利看到嬌豔的虞美人花時,腦海中反映的也是李煜的這首詞。但我怎麼也無法將這生命力旺盛、張揚地盛開在陽光下的美麗花朵,與李後主那充滿哀怨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聯係起來。
在匈牙利民族文化中,虞美人花也占有一席之地。除畫家喜歡描繪之外,民間巧婦更熱衷於將其繡於傳統民族服飾上。在這些民間巧婦手下,虞美人花有了生動而抽象的造型。隨著匈牙利旅遊業的發展,這些被繡在衣服、桌布甚至杯子墊上的虞美人花被帶到了世界各地,幾乎成了匈牙利的標誌之一。雖然我還沒有看到有關它的匈牙利文學作品,但以其造型為原型的藝術作品在匈牙利確實不在少數。
同樣是絢爛的虞美人花,在中匈兩種文化中卻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意義。雖然人們都用它來寄托感情,但在我國文化中它代表的愛情是那麼淒美,它表達的情懷又是那麼憂鬱,無論它是虞姬忠貞不朽愛情的象征,還是寄托了李煜滿腹的憂愁,它都已被升華到了精神層麵,成了人們精神的載體。而在匈牙利文化中虞美人花似乎總是與陽光相伴,代表著積極的生活和昂揚的鬥誌。也正因如此,它被無數畫家乃至民間藝術家創作為藝術作品,繼而變為文化商品相隨人們生活左右。
無論是作為精神的載體,還是富有文化內涵的商品,虞美人都已不再是開在山野的無名小花。
匈牙利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