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很多青少年在學習上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及時外處理的話,就會對前途造成危機。學習上沉重的壓力,往往會使青少年產生焦慮、自閉的心理,因此要學會辨證的看待學習。
有一些焦慮的青少年,都自稱對學習沒有熱情,也就是厭學。心理學家稱這是一種學習心理障礙。青少年的學習障礙大致分為認知障礙和情緒障礙。認知障礙是指在認知過程中,由於記憶、理解、思維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習產生障礙。情緒障礙是指在學習中由於師生關係、同伴關係及其他關係不融洽,而使學習受到影響。學習障礙是一種存在於青少年中非常普遍的問題,一些學習障礙的背後隱藏的是情緒問題。
日前,有一些心理專家和青少年心理教師指出,在青少年身上存在著一種“消極反抗傾向”,往往表現為自卑、淡漠,凡事均不太引得起興趣;麵對老師的問題,他們多半回答“不知道”、“隨便”、“無所謂”;他們總是輕易地答應師長製定的規則,但因缺乏實踐動力,老是遺忘和拖延,讓人覺得“不負責任”或“光說不練”。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對學習有厭學情緒。
厭學是青少年在學習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險性的問題,是青少年逃避學習的一種心態。從心理學上來看,厭學是指青少年消極地對待學習的不良反應,它主要表現為青少年不了解知識的重要性,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一般患有厭學症的青少年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按時完成。據調查研究表明,大多數青少年的厭學和他們是否聰明沒多大關係。從青少年的表現來看,厭學心理的產生與發展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和成績,嚴重的則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產生厭學的原因
厭學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的消極表現和自我認識存在偏差,學校、家庭及社會等外在環境的不良影響也會引起青少年消極心理。厭學症是青少年在學習上受到內外的不良反應而造成的,其中這一現象的青少年的厭學率最高。厭學心理對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其主要原因如下:
1.不正確的學習方法造成的厭學。有的青少年性格要強,過分的追求高分數,於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希望自己能考出一個好成績來報答老師和父母。可事與願違,由於不正確的學習方法,結果還是事倍功半。由於考試遭受屢次失敗,產生青少年對自己的能力耿耿於懷,因此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從而產生了厭學心理。
2.過大的學習壓力造成的厭學心理。由於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夠成熟,學校和家長又給予過高的期望。因此,使青少年承受過大的學習壓力,加上時間的緊迫,減少了青少年的自由控製的時間,導致青少年不會與別人溝通,把遇到的各方麵困難都壓抑在自己心裏,時間長了形成性格內向,注意力有偏差而導致厭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