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造成厭學情緒。青少年本身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造成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於是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維反映遲鈍,消極的情緒不管做什麼事都敷衍了事,做作業時甚至出現抄襲現象;由於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導致產生叛逆心理和對抗情緒,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厭學心理。
4.家庭和社會的壓力而產生的厭學心理。每位家長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事實上,有很多青少年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壓力而變得厭學。
小案例
小華的父母都是高中學校的老師,從小就對她嚴格管教,對於學習成績要求很高。進入重點中學後,更是以全國知足大學為高考的目標。小時候的她迫於父母壓力,學習一直較好。但進入青春期後,逐漸有自己的思想,她對父母的要求開始越來越反感,經常和父母發生衝突。為了跟父母“作對”,她慢慢開始討厭學習,上課走神、功課抄襲,導致成績一降再降,其父母束手無策。
正確認識學習的意義
1.學習是成長的需要。人生來是無知的,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經曆很多的坎坷與挫折,會有很多的困惑和迷茫。蛇為什麼蛻皮?因為它要成長。成長膨脹需要更大的空間,隻有在蛻去一層舊皮的束縛之後,才有可能爭取更大的空間讓它茁壯。人類也一樣,隻有不斷地學習,補充新的思想和觀念,你才能成長,這樣的生命才更有活力,生活也才更有意義。
2.學習是豐富人生的需要。一個人物質上的貧窮不可怕,可怕是腦袋裏的貧窮。沒有學習的人生如同幹涸的沙漠,生命裏尋找不到一絲綠色,是一望無際的貧瘠與荒涼。學習的真正意義,是為了豐富自己,提高人生的境界。
3.學習是實現理想的途徑。理想的實現不能依靠幻想,而是實實在在的努力,而學習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老師在上數學課時講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意義與價值,激起了陳景潤強烈的求知欲,使他數十年始終不渝地攀登這一數學高峰。因此,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讓你獲得某種勞動手段,更重要的是為你的個人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
隻有正確認識了學習,才會對學習產生動力,從此不會對學習產生困惑,產生猶豫。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程門立雪……在知識的海洋上,自古以來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但是學習的樂趣更是用筆墨無法描述的。沒有苦,哪有樂,這都是相對的。我們要正確對待這種辯證關係,在無涯的學海中盡興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