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浮躁,學習中的大敵(1 / 1)

浮躁是指輕浮、做事沒有恒心、見異思遷、心緒不寧總想不勞而獲,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期,這是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個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同時也麵臨著多種危機。

總的來說,浮躁分為三類:對目標的專注度不夠,對目標的耐心度不足以及現有的目標不切實際。青少年存在浮躁心理程度各不相同。從內心來說,浮躁者沒有實實在在的艱苦奮鬥精神,總抱著僥幸心理期望成功等等。浮躁是學習上的大敵,青少年一定要學會擺脫浮躁。

為何總是浮躁

浮躁是一種情緒表現,更是一種不可取代的生活態度。自古以來,中國的曆史文化一直教人們為人處世要沉穩、含蓄,心平氣和、不急不躁。其實,在傳統的文化中,上一輩人都在勸告下一代要戒驕戒躁。就像《論語》中所說的,“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還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三思而後行”等等。然而,浮躁現在已成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通病之一,他們對前途盲目,對做任何事缺乏思考和計劃;學習時心神不定、缺乏主動、恒心及毅力;比如,有的青少年看到歌星能掙大錢,就盲目地想當歌星;看到著名的作家,又想當作家,就這樣整天浮想聯翩,但又不願付出行動。還有的青少年愛好轉換太快,不管做什麼事都忽冷忽熱的,今天學彈琴,明天學吉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終一事無成。

以下原因可能會造成青少年的浮躁:

1.由於家庭環境產生的原因。在社會不斷更新的現代社會裏,很多父母都處於矛盾甚至無法適應狀態。於是,就表現出心神不定、急功近利等急躁的心態,這種不良心理往往直接影響到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2.青少年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在班級激烈競爭的氛圍中,心中定的目標不是太明確。於是就容易出現心神不寧、迫不及待、煩躁不安。

3.遺傳基因的緣故。有關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性格好強而頭腦不靈活的青少年容易產生急躁、沉不住氣,做事好衝動,注意力不集中。

4.從青少年的自身表現來看。一般攀比心理也是產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有句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在心理上經常和別人同學攀比,造成對學習環境不適應,對自己現有的狀態不滿足,於是浮躁的心理就油然而生。

小案例

在茂密的樹林裏,有兩隻小鳥,一隻叫麻雀、一隻叫啄木鳥。它們倆在樹林裏尋找食物。麻雀站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它從這棵樹上飛到那棵樹上,東瞅瞅、西看看,一條蟲子也沒有找到,餓的在樹上直發慌。而聰明的啄木鳥默默無言地跟在喜鵲的後麵,一旦發現樹有病了,就停下來專心致誌地尋找,直到找到蟲子為止。

最後,麻雀因為浮躁餓了肚皮,啄木鳥因為認真、專一有了收獲。現有好多青少年像麻雀那樣,好急功近利,最終卻一無所獲。

如何戰勝浮躁

曆史上著名音樂家傅聰曾在英國留學時,有一段時間感到莫名的煩躁,始終靜不下心來學習。他的父親得知情況後,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有這樣一句話:“要經得住外界花花綠綠的誘惑,要沉下心來,坐得住冷板凳,才能保證心靈的暢通無阻,才能讓知識記在內心,印在腦海。”

如今,青少年浮躁心理是一種情緒衝動和盲目相交的心理病態,這種現象與艱苦學習、腳踏實地、勵精圖治、公平競爭是剛好相反的。青少年有浮躁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表現,這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它不僅會使青少年失去對自我的明確定位,還容易讓青少年隨波逐流、盲目行動。因為它可能導致青少年為了僥幸成功而鋌而走險,最終,掉進犯罪的深淵。因此,對此表現必須給予及時的克服。

1.青少年在攀比時一定要做知己知彼。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就是人們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較要到“知己知彼”,隻有“知己知彼”了才能清楚自己的優勢和短處。

2.每位青少年要以“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為目的,這是為今後的革新求變打基礎的。

3.調節好自己的心理狀態。當心情不好或為學習而煩躁時,可以放一曲優美、舒緩的音樂,來減輕心理上的負擔,等心情平靜下來了,可以全身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樣,就會心無雜念、專注學習,慢慢地浮躁的心理自然就會消失。

4.青少年遇事時要善於思考。考慮問題時要從現實情況出以,最好不要跟著感覺走,目標要切合實際,在實踐的過程中要有堅強的意誌,從而走向成功的階梯。